天天看點

從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談詩歌的欣賞

01

1908年,王國維先生創作了《人間詞話》126則,受《國粹學報》相邀,後來王國維先生選取了64則将其刊載于《國粹學報》 的第 47、49、50 期。

但初版的《人間詞話》問世近二十年間,卻反響平平,并未在社會上引起多少讨論。

在那個倡導變法、西學流行的年代,《人間詞話》這本由文言文寫成,主要是探讨古典詞話的國學著作,看上去多少有點“不合時宜”。

梁啟超更是直言,詩詞不過是小道罷了:“以言夫詞,清代固有作者,駕元明而上, 若納蘭性德、……朱祖謀,皆名其家,然詞固所共指為小道者也。”

特殊的時代背景,導緻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去讨論詩詞美學,在那樣的時代,詩詞不可避免地邊緣化了。

當然,時至今日,這本廣為人知的詩詞經典,早已擺脫了當日遭人冷落的尴尬境遇。

透過這本國學經典的遭遇,我也更能了解,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作為古典詩學的完美終結者,《人間詞話》堪稱中國古典詞話史上的最後一 部光輝之作。

從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談詩歌的欣賞

2

讀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總有一種呼之欲出卻難以言表的美感,仿佛這不單純是一本詞話,而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借由晏殊、柳永和辛棄疾三位大詞人的作品,提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即學問大成的三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第一境界,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本是詞人登高遠望之時,面對秋風乍起、草木枯黃的景象,有感而發,産生的惆怅、惋惜和迷茫之感。

這種無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初讀之時,或許會陷入失落、孤獨的情緒中,但配上“獨上”和“望盡天涯路”,細細品嘗時,卻又給人一種希望無限,奮勇向前的堅強之感。

放在治學一事上,就像初學者滿懷對未來的期望,但卻屢屢碰壁,不得其法時的茫然無緒的模樣。

王國維先生說了:别慌,你剛處在第一個階段,邁過去就好了。

從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談詩歌的欣賞

這第二境界,柳永的本意是想刻畫戀愛中的相思之苦,王國維用這句話來表達治學的持之以恒,就好比在說人生漫漫,追求理想的道路總是充滿坎坷,求學就像談戀愛,愛上一人,必然會經曆很多考驗,不要輕言放棄,選擇一條路,就要堅持到底,直到成功。

這種“終不悔”的精神,正是求學者非常需要的品質。

而第三層境界,‘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那種曆盡千帆,終于得償所願的驚喜感和收獲的滿足感,簡直堪稱生命裡最美好的時刻之一。

從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談詩歌的欣賞

詩者,歌以詠志,在古人心中詩詞就是他們抒情達志的一種手段,但中國人向來是含蓄、追求看破不說破的,是以古人在表達心意時,往往會用一些有特殊意義的意象,來委婉表達自己的心意。

我們讀詩詞時,就是通過這些自帶意義的意象,去跨越時空領悟他人想要傳遞給我們的資訊,那種特殊的感悟我們往往稱其為——意境。

大概,這就是王國維先生口中的意象、境界和美學融合的産物吧。

畢竟,曆來都有人說,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是西方哲學、美學和東方詩詞意境碰撞而出,具有劃時代開創意義的經典佳作。

從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談詩歌的欣賞

3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遊玩時,曾經有過一次很有名的對話: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樣的讨論似乎很沒有意義,人怎麼可能知道魚的感受,這不是強詞奪理嗎?

其實,這就是古人口中的境界。

按照王國維先生的解釋,所謂境界,就是我們與物體接觸後,内心感受到的那種超脫事物本身,内心體會到的一種能夠産生更深體悟的情感、聯想。

這也是為何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總是有“唯心”這樣的評價的緣故了。

從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境界,談詩歌的欣賞

王國維先生認為,同樣是寫詞,誰能在男歡女愛、自然風景之外,更能向讀者傳達出這樣一種特殊的體會,這樣的作品就是優秀的作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