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麻醉監測不僅僅限于儀器上的資料

作者:陳龍 高新躍

機關: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麻醉科

影視劇裡,手術室門外走廊裡焦灼不安的家屬、手術台上全神貫注正在操作的醫生、監護儀上跳動的數字伴随着的滴答聲回蕩……這些模式化的手術情節是否似曾相識呢?那麼請問是誰在觀察監護儀上的數字呢?

麻醉監測不僅僅限于儀器上的資料

當然是麻醉醫師在觀察和監測。

又有人問,麻醉不是“打一針”就讓病人感覺不痛嗎?麻醉醫師隻需要坐在手術台旁邊就可以,還需要監測什麼呢?

其實不然,麻醉醫生在“打針”即麻醉誘導前要進行仔細評估,在麻醉誘導即剛“打針”時,要密切監測并維持患者正常的生命體征,要有效地防止手術中出現嚴重的并發症,要保證手術的安全,而“打針”完後更要保證患者平平安安醒來,這要靠麻醉醫師的監測才能完成。

麻醉監測不僅僅限于儀器上的資料

有關監測的方法有很多,古有“望、聞、問、切”,今有“望、觸、叩、聽”,現代化的監測儀器提供的資料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确和實時動态,對麻醉醫師的技術判斷能力的支撐也越來越強。但通過儀器提供的資料隻是麻醉醫師監測的一部分,許多監測項目需要用眼、用耳、用手、用心去觀察、去聆聽、去判斷、去發現。一名合格優秀的麻醉醫師,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監測資料,可以随時掌握患者的生理、藥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等方面的變化,為患者實施漂亮的精準麻醉和接近完美的舒适醫療技術,是以現代化的監測儀器并不能取代麻醉醫師的工作。

麻醉監測不僅僅限于儀器上的資料

随着醫學的發展和理念的進步,過去不重視的監測項目越來越得到麻醉醫師的關注,比如體溫監測。人是恒溫動物,一旦體溫平衡打破,會增加機體不良生理影響的危險性,麻醉下的病人體溫更容易發生體溫平衡打破的現象,是以加強麻醉期的體溫監測,對預防和處理與體溫相關的并發症非常重要。另一個例子是對眼睛保護的重視,許多人睜着眼睡覺,會在手術後出現暴露性角膜炎,需要麻醉醫師細緻觀察去避免。

麻醉監測不僅僅限于儀器上的資料

這些不斷增加的監測内容,對麻醉醫生評估患者麻醉與手術安全是必不可少的項目,但有很多資料不在監測儀上,需要麻醉醫師憑借一定的經驗或者輔助檢查進行評估,如:

1.通過觀察患者皮膚、粘膜、甲床及術野血色,判斷病人有無低氧血症及過敏反應。

2.聽診肺部判斷患者是否有肺水腫、肺不張等并發症。觀察患者胸腹起伏幅度,呼吸機儲氣囊活動等了解呼吸有無、呼吸次數及呼吸深淺,判定患者拔除氣管導管條件,以及觀察呼吸類型,判定是否可以将蘇醒的患者送回病房。

3.監測尿量,可一定程度上反應腎髒灌注狀态,間接反應内髒器官灌注情況,指導液體治療。

4.動态監測激活凝血時間(ACT)反映人體凝血功能,針對性的補充凝血因子。

5.監測血氣分析,用來判斷患者機體是否存在酸堿平衡失調、電解質紊亂和缺氧程度的常用檢驗手段。

6.血栓彈力圖(TEG),是近來比較先進的監測和評估患者凝血狀态的名額,可準确提供患者的凝血概況,可以精确進行術中成分輸血。

7.食管超聲心動圖(TEE),可以監測:(1)術中出現難以解釋的低血壓、低氧血症,且難以糾正者。(2)血流動力學監測,觀察前負荷、後負荷、心肌收縮及舒張功能。(3)評估術中患者手術治療效果等。

麻醉監測不僅僅限于儀器上的資料

從以上幾條的介紹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麻醉醫師的監測項目遠遠多于監護儀上的資料,隻有麻醉醫師靈活運用不同的監測手段,才能獲得正确的臨床判斷,更好更完美地維護患者生命體征平穩,讓患者順利蘇醒,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