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這位患者,特别典型,高血壓的靶器官損害特别齊全。

因為病情多,複雜,就寫過程,不做更多評述了。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患者發現高血壓的時間應該是在50多歲,之前沒有注意到,那時候也不興體檢、測血壓什麼的。

要說患者是個孤兒,父母早亡,是以有沒有心血管病家族史不清楚。不過父母早亡,也是有疾病隐患的。

患者幾乎沒有任何不良嗜好,不吸煙、不飲酒,連茶都不喝。其實喝綠茶是對心腦血管有益的。不肥胖,也運動,但不算多;飲食不是太清楚,可能會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吃食堂,油水也就一般吧。

患者平時待人很好,脾氣好,可這樣的人有時候負面情緒就不能宣洩。工作認真細緻,謹慎,是以常常會處于緊張狀态,如履薄冰嘛。業務上鑽研,愛學習,就常常會熬夜。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這樣看下來,還是有一定心血管危險因素的。這些都是後來大家回顧分析的。

到了患者近60歲的時候,血壓就很高了,最高達到180/110mmHg,開始比較認真地降壓治療了。可雖然治療了,卻很不規範。

一是降壓不達标。因為早先有一段時間診斷高血壓的标準比較寬,尤其對老年人。很多人的傳統觀念中老年人的血壓就應該高一些,而且也不那麼強調降壓達标。再就是患者有個錯誤觀點,他認為高血壓患者的腎髒會缺血,保持血壓高一些會改善腎髒的血流。其實錯了,高血壓造成腎髒裡腎小球内的壓力高,正是損害腎髒的一個原因。實際上那時患者的血肌酐已經開始升高了,腎髒已經損害了。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二是降壓治療不全面。高血壓除了降壓治療,還要注意血脂、血糖的控制,多重危險因素的控制。這位患者就沒注意,是以很早就合并了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出現了第一個明顯的靶器官損害——冠心病。

3年後,上世紀末,患者出現了心絞痛,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那時候冠脈造影、放支架還不算普及,患者的接受程度也差一些。這位患者就是由于顧慮,沒有一次完成。先造影一次,商量商量,才決定放支架。于是,再做造影。這樣兩次造影,都要注射碘造影劑,雖然用得也是很好的造影劑,可對腎髒的損害還是比較大。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再說,冠心病患者,也不止就是冠狀動脈有粥樣硬化,腎動脈也會有。果然,在之後的全身血管檢查中,就發現了腎動脈的粥樣硬化、狹窄。

在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又有了造影劑的加持,患者第二個靶器官——腎損害明顯了。

在冠脈造影、放支架之後,患者的腎功能就明顯不好了,血肌酐明顯升高,到了300多μmol/L。但是腎功能不好早期沒什麼特别的症狀,患者也不太在乎,而且,因為有了前面的降壓誤區,患者就更不想把血壓降低了。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高血壓持續,腎損害持續、加重。大血管受不了了。

又過了4年,患者在一次拍胸片中,發現了第三個靶器官損害——主動脈動脈瘤。

胸片發現了主動脈弓頂部瘤樣擴張,這就是發生了大動脈瘤。因為沒有胸痛,患者不在意。4個月後一查,瘤體明顯擴大了。外科手術的話,需要換掉主動脈弓,患者的身體承受不了。于是,經過多方會診,采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技術,在主動脈弓的部位放了帶膜支架,封堵住動脈瘤。手術很成功。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但是,支架手術也是要注射造影劑的。在手術之前,患者的腎功能就到了需要透析的邊緣。盡管用了當時最好的造影劑“威視派克”,術前術後進行了充分的水化治療,還是沒有擋住患者的腎功能惡化。在大動脈支架術後1年,患者做上了血液透析。

就在大動脈瘤的檢查中,還發現了患者左側的鎖骨下動脈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不完全閉塞了。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患者還發生過一次胸腹主動脈的夾層動脈瘤,還好藥物控制着沒有破裂、沒有擴大。

腎功能不好的患者,血壓更是不容易控制。患者就嘗試着自己調整降壓藥。可是他的血管早已是千瘡百孔。就在患者自己調降壓藥的過程中,血壓有了比較大的波動,于是,最後的靶器官損害出現了——腦出血,腦幹出血了。

醫生筆記:一位高血壓患者的心、腦、腎、大血管損害之路

腦幹是生命中樞。腦幹出血後,患者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高血壓患者如果不好好降壓治療,髒器損害雖然不一定這麼典型,這麼複雜,這麼齊全,但一定是會有的。

(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