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作者 | 樊登讀書 · 婉若清風

主播 | 樊登讀書 · 阿成

解讀預告

遇見 · 在書中遇見未知的自己。

各位書友晚上好,歡迎來到由樊登讀書出品的讀好書欄目《遇見》。

每當風筝起飛之際,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請勇敢地追,為人也為己。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暢銷全球的奇迹之書——《追風筝的人》。

友誼、背叛、贖罪、愛情。

這些東西不隻在阿富汗發生,也在世界所有角落,所有人的生活中日日上演。

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追風筝的人》中,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背叛與救贖的故事。

兩位情同手足的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從此天各一方,走向不同的人生。

主人公阿米爾在經曆種種變故後,也從軟弱走向勇敢,找到了屬于他的救贖之路。

此書一經出版,大獲好評,迅速成為全美排名第三的暢銷書,全球銷量超過4000萬冊。

當你讀完這本書,就會明白,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成為勇者還是懦夫,隻在一念之間

阿米爾是富家少爺,哈桑是仆人的兒子,他們從小一起長大,形影不離。

哈桑正直勇敢,對阿米爾忠心耿耿,隻要阿米爾要求他做的事,他從未拒絕。

而阿米爾卻膽小怯懦,父親對他是以很失望。

在一年一度的風筝比賽上,阿米爾為了赢得父親的重視,用高超的技術割斷了其他孩子的風筝線,赢得了比賽。

當最後一隻風筝掉落的時候,哈桑蓄勢待發,幫助他的少爺追尋象征着榮譽的風筝。

他信心滿滿地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可就在傳回的途中,哈桑被阿塞夫一夥人堵住,并要他交出風筝。

但哈桑卻緊緊守護着那隻風筝,即使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放手。

惱羞成怒的阿塞夫扒下哈桑的褲子,強暴了他。

阿米爾站在不遠處目睹了這一切,他想為哈桑挺身而出,可最終轉身離開。

那以後,每當他看到哈桑,内心就充滿了羞恥和愧疚。

經曆了長久的痛苦和煎熬後,他決定趕走哈桑。

他向父親提議解雇哈桑和他父親阿裡,可父親卻嚴厲拒絕。

他隻好将手表和現金藏在哈桑的枕頭下面,誣陷哈桑偷東西。

最終,含冤受辱的哈桑父子隻能被迫離開。

古人雲:“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面對自己的不堪,勇者選擇面對,懦夫選擇極力掩蓋和逃避。

成為勇者還是懦夫,隻在一念之間。

逃避是最愚蠢的做法,内心的愧疚感會伴随你的一生。

就像卡夫卡說的那樣:

“你可以逃避這世上的痛苦,這是你的自由,也與你的天性相符。

可你唯一能逃避的,隻是逃避本身。”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拼命逃避的過去,成為日複一日的夢魇

哈桑離開6年後,阿富汗爆發戰争。

為躲避戰亂,阿米爾和父親逃到美國。

逃難途中,邪惡的俄國士兵企圖強迫同車的一位婦女發生關系,衆人敢怒不敢言,隻有父親挺身而出。

此時,父親的勇敢讓阿米爾想起了自己對哈桑的懦弱和背叛。

他感到了自己與父親的雲泥之别。

與挺身而出的父親相比,他的行為顯得更加卑劣和陰暗。

父子二人到達美國後,在那裡開始了新生活。

雖然經濟水準急劇下降,但是阿米爾很滿足,因為美國是個讓他遠離過去罪惡的地方。

多年後,阿米爾功成名就,家庭幸福,可他沒有一日忘記過自己的罪孽。

當妻子向他坦白曾經在感情上的污點時,他覺得自己滿身罪孽,沒有資格在意别人的過去。

妻子婚後多年無法生育,他認為是上天對他的懲罰。

對哈桑的愧疚,就像毒瘤一樣,已經嵌入心髒深處。

20世紀著名哲學家安.蘭德說:

“你可以逃避現實,但是你無法逃避這樣做的後果。”

阿米爾以為自己遠離家鄉和哈桑,就可以重新開始,得到内心的安甯。

可是拼命逃離的過去,卻隻能成為日複一日的夢魇,将他折磨得日夜難眠。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個阿米爾,不敢面對曾經的錯誤而選擇逃避。

正如《狼道》裡說:

“有些事你是繞不過去的,你現在逃避,你以後就會花十倍的精力去面對。”

越想忘記過去,過去卻過不去。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救贖,是直面自己的陰暗

父親去世十五年後,阿米爾接到父親生前好友拉辛汗的電話,請求他回去。

“這裡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原來,哈桑及妻子早已死于戰争,而他們10歲的兒子索拉博,被送入了孤兒院。

拉辛汗請求阿米爾,去阿富汗救出索拉博。

可當時的阿富汗,滿目瘡痍,戰火肆虐,而阿米爾婚姻幸福,事業順利。

用性命去冒險,真的值得嗎?

阿米爾拒絕了,拉辛汗無計可施,不得不說出一個驚天大秘密。

“阿裡無法生育,你和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那一刻,阿米爾終于明白,為什麼父親會對哈桑疼愛有加?

他決定回到阿富汗尋找索拉博,不僅為了侄子,更為贖罪。

曆經千辛萬苦,阿米爾終于找到索拉博,可是索拉博已經被阿塞夫囚禁。

為了救出侄子,他被打得遍體鱗傷,奄奄一息。

危急關頭,索拉博用彈弓為助,救出了阿米爾。

他們回到美國,在那裡開始了新的生活。

兜兜轉轉26年,阿米爾終于選擇正視陰暗,拯救自己。

陽光照進來的地方,就會有陰影。

我們能做的,就是敢于面對自己的陰暗,撕開自己的傷疤。

網絡作家封景說:

“我們每個人都會做錯和迷失,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辯解、逃避和自責,而是在迷霧散去之後,要有勇氣面對過去,更要有勇氣面對未來。

把罪形轉化成善行,才是真正的救贖。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寫在最後

故事的結尾,阿米爾帶着索拉博在草地上放着風筝。

風筝墜落之時,阿米爾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接着,他朝着風筝墜落的方向奔去。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這一次,他成了追風筝的人,把愛和勇氣給了索拉博。

正如26年前,哈桑為他所做的一樣。

懦弱了半生的阿米爾終于敢于直面陰暗,找到了自己的救贖之路。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曾是阿米爾。

會逃避,會懦弱,但是慢慢地變得勇敢、堅強、敢于揭開自己的傷疤。

就像這本書的譯者李繼宏說的那樣: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筝,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點個「在看」,願我們在修行的路上,都能突破自封的枷鎖,直面真實的自己。

作者 | 婉若清風,旅居德國15年,軟體工程師,有一7歲女兒。喜歡旅遊,讀書,寫作。

欄目主理人 | 徐徐來

排版 | 鄭向北

圖檔 | 本文圖檔來源于《追風筝的人》官方劇照,侵删

音樂 | 陽光甚好、微風不噪

《追風筝的人》:人生最難的修行,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