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靴子和牛蹄代表征服

作者徐江偉授權釋出

青海博物館藏有著名的辛店文化彩陶靴,距今已有4000多年,出土于海東樂都柳灣史前文化遺址。但此物讓人感到怪怪的:既不能穿在腳上,也不能用來盛食物,難道也是“禮器”?甚至有人推測它是古人制作的兒童玩具。

這種彩陶靴是古人精心制作的代表尊貴的祭祀用禮器,這是可以肯定的。并且這種用皮革縫制而成的高筒靴,是高寒地區遊牧民族所共有的,掩埋之時,陶靴裡面應盛有酒、乳之類美食,這也是可以肯定的。

以靴子和牛蹄代表征服

辛店文化彩陶靴底長14.3厘米

對此,筆者稱之為“靴崇拜”或“腳崇拜”習俗,因為他們享祭的祖先神靈有靴子、鞋子、天腳、大腳之類赫赫威名。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它是原始苯教固有的,史前時代就已存在,也隻有在北方遊牧民族中是一直延續着的。

辛店文化被稱為古羌文化,最早發現于甘肅的洮河流域,以臨洮縣境内的辛店遺址命名,但此類型古文化廣泛分布于黃河上遊的支流台地上,以湟水一帶最為密集,年代下限為3400年前。制作靴形器來代表天祖神靈,其實就是把祖先視為能征服一切敵人的天神之腳。

上圖彩陶靴通體紅色,這是戰神的顔色,上繪黑色雙線紋,這是血緣的顔色,線條上綴許多三角符,這代表繁殖,象征父母兩系之陰陽契配。所有這些都在顯示,這種彩陶靴絕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祭器。

早在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玉器中就已出現這種靴形器物,整個先秦時代,制作靴形器代表王者和征服者的習俗一直存在。這種器物在中原地區大約到漢代就消失不見了,但在北方遊牧民族中,以“靴子”為尊号或用作佩符的現象從未消失過。

這種“腳崇拜”常常與野牦牛崇拜聯系在一起,因為自然界中沒有比被牛蹄踐踏更嚴重、更厲害,因而更可怕的了:

以靴子和牛蹄代表征服

陝西石峁古城遺址出土陶鳥長着野牛的蹄

反映在甲骨文中,代表征服的“進”(進)“逐”“武”“夏”等字,下部都是一個表示踐踏的腳掌符“止”,讀音來自古藏語野牦牛的其中一個稱呼“zhi”( zhi),并且藏語“踐踏”也叫“zhi”( zhi)。

上圖陶鳥頭上的角已經脫落不見,但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鳥尊頭上雙角完好無缺,爪也以牛蹄造型,就是說,它們都是野牛與瓊鳥的結合體,是“腳崇拜”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是對甲骨文“止”字元本義何在的直接注解。

最著名的商代青銅靴出土山西柳林八畝垣遺址,是為國家一級文物。此靴頭部卷起,這是遊牧民族延續至今的皮靴式樣,上部開有一個圓孔和一個半月形孔,以代表日和月,靴筒中間刻三道環紋,象征天、地、人,靴筒正中有一道豎線,左右各刻四條共八道直線,這是君王之數,“八柱國”是也,靴底有十二道橫線,這代表“全部”。所有這些,都是有神聖含義,隻有那些開宗立國的祖先神才配享有。

以靴子和牛蹄代表征服
以靴子和牛蹄代表征服

左,山西博物館藏商代有日月符的青銅靴佩飾,高6.3厘米。

右,戰國蟠缡紋青銅靴一雙。

以靴子和牛蹄代表征服

日本美秀美術館藏戰國青銅錯金銀酒具三件,以猴形鳥翅飛翔狀戰神駕馭一牛蹄造型。

追溯這種靴形禮器的源頭,最終都指向青藏高原,指向原始苯教。因為苯教描述出來的世界中心,天神下凡和登天“天梯”所在的岡仁波切雪峰,藏語叫“岡底斯”( gang di se)或“底斯岡”( di se gang),也叫“岡欽”。注意這個“岡”,藏語雖有“雪峰”之義,但讀音卻與藏語的“腳”( gang)的讀音相同,就是說,作為天神下腳處,你看見了雪峰就等于看到了天神的腳,敬拜此神山,也就是拜倒在天神腳下——這是何等莊嚴雄偉,攝人心魄的場景啊!

也是以,岡底斯神山周圍流傳有許多關于天神和宗教大師們如何留下腳印的故事,例如說某個溝壑是辛饒彌沃踩出來的,某個溝壑是米拉日巴留下的,這些都與“岡”的讀音在藏語中有雙重含義有關。

把直插雲天的雪峰看為天神之腳,看為祖宗落腳處,需要無與倫比的想象力,但對于華夏古人來說卻是自然而然産生出來的。相比之下,人類又是何等低矮與渺小,那麼不去崇拜就沒有了任何理由,五體投地的敬拜方式很自然地就會就會産生出來。

西藏地名中含有“岡”的很多,例如,工布有古老地名叫“岡雅”( rgang gyag),意為“腳牦牛”。巴青縣境内有“岡欽曲”,意為“大腳河”;安多有“岡尼瓊果”,意為“雙腿泉”;林周境内有“普央岡欽”,意為“天神大腳”。亞東有古寺叫“拉岡貢巴”,意為“神腳寺”。藏地許多寺院裡都收藏有古代活佛穿過的靴子。

藏族對上師的最高禮儀就是把上師的腳放在自己的頭上。尼泊爾傳統習俗,在迎接客人時,對最尊敬的長輩行禮,晚輩要雙膝下跪,前額輕碰長輩的鞋尖。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了解彩陶靴是如何産生出來,這種奇特禮器的源頭到底在何處。

藏文古籍《巴協》記載,吐蕃時代,赤松德贊派遣大軍出征恒河平原上的摩揭陀國,吐蕃騎兵勢如破竹,沿途大小邦國皆被降服,其中有一個城邦國家的國王被藏軍威勢吓壞了,表示投降順服,他把贊普的靴子懸于宮門,率百官從靴子底下出入并緻書贊普曰:“我的國土願入贊普您腳下,奉納貢賦。”

在恒河平原的曆史上,我們有理由推測,同樣的故事已經無數次發生過了,隻是沒有被記載下來而已。這也是恒河平原上的古王國帶有濃厚的藏文化色彩的原因,如此,才會有“懸靴宮門”之舉。

類似的故事也發生在蒙古人西征之時,據阿拉伯史料記載,公元1253年,旭烈兀西征,塞爾柱突厥蘇丹凱卡兀思二世面對蒙古大軍的猛烈進攻,失去了信心,龜縮在城堡裡,越來越害怕,為讓旭烈兀息怒,他讓人把自己的畫像墊在靴子底下,派人将靴子呈上,求告說:“你的奴仆鬥膽期望他的君王,将他可敬的腳放在奴仆頭上,以此擡舉奴才的頭。”塞爾柱突厥人有此一舉,也是因為他們是從東方西遷而去的古羌藏類遊牧民族之一種,并且伊利汗國的建立者旭烈兀就被認為是苯教大戰神“白哈爾”的化身。

滿族文化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