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文|顔小二述哲文

《有知識而無良知,是一種災難》,這是學者鮑鵬山的一篇文章,也是相當犀利的一個觀點,讓顔小二開始重新審視知識。

知識,也有“有用”和“無用”之分。于生命價值而言,對提升生命品質的“無用”知識多了,人的眼裡将漸漸失去“溫度”。于此,“高知”而“無良知”的人便孕育而生,而後,就有了學者鮑鵬山的“災難之歎”。

從大陸傳統文化分析,我們祖先幾千年來的“求學”曆程中,要說最重視“知識傳導”的,當屬儒家,儒家孔子打破“學在官府”,讓普通人有了受教育的機會,而荀子曾是稷下學宮最出名的老師,更是以“勸學”出名,是韓非、李斯這樣曆史風雲人物的老師。如此“重學”的儒家,在“學”這件事上,有原則、也有要求。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等等一脈相承下來,他們所講的學,從來不是無區分、無體系去僵化地學,他們的君子所學,不在于知識本身,而是提倡人們在學中建立自己的“良知”,擁有于無限的知識世界中接受自己的“無知”并包容他人,用有良知的價值判斷,凝練君子之德。

1、《有知識而無良知,是一種災難》:生活中太多無聊而瑣碎的知識

關于鮑鵬山,可能研究中哲的人偶有看到他的著作,他的身份很多,有作家、有教師,這裡顔小二就以“學者”來稱呼他吧,他對“知識”、“良知”和“災難”的認識,在我看來,是他潛心十多年研究先秦諸子百家、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結果,他的這一觀點十分有價值,值得我們細細體悟。

順着學者鮑鵬山《有知識而無良知,是一種災難》一文的思路,顔小二悉心思考了一下知識的類别。

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大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工具性的“技術知識”,一種則是“修身養性”的德行教化知識,進入社會以後,出現了第三種知識并漸漸占據我們的生活,即“娛樂性知識”。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在鮑鵬山看來“娛樂性知識”屬于無用且無聊的。什麼是“娛樂性知識”?舉個例子,比如花費時間去了解哪個明星生了幾個孩子、哪個明星今天結婚了等等。這些資訊姑且被稱為“知識”吧,因為人們對明星的關注、也因為“過度娛樂化”的時代,公衆人物的生活成了“知識”、供人消遣,然而,這樣的知識在鮑鵬山看來,無聊且無用。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他在《警惕知識》中指出:

無聊的知識會讓人生變得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格變得瑣碎,甚至猥瑣。

學者鮑鵬山說得很直接、很犀利,但是卻很真實。

2、莊子說“知識是無限的”,荀子說“要鑒别無用且無聊的知識”

關于“知識”,莊子曾說: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矣。”

這句話直接了解起來大概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限的,如果妄圖用有限的生命占有無限的知識,這樣的人生會沒有意義。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我們可以知道,莊子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無限的知識世界”,并以我們“短暫的人生”作為對比。這是叫我們因“知識無限”而放棄“求知”?不,莊子隻是在點醒我們,我們在探索“大海”之前,要有一個心理準備。這個心理準備就是:要知道一根“針”之于“大海”的概念。因為“針”太渺小,是以于大海中探索那根“針”時,就要有方向,懂鑒别。

同理,我們所求的“知”,因為知識世界的“浩瀚無垠”,我們就不宜去追求“無用”、“無趣”、“無聊”的“知識”,而應該是去追尋可以讓我們具備人之溫度的“知”,這種“知”,在儒家來說,大抵便是“君子之德”,在道家來說,大抵便是便是“人之道”。

那麼如何在“求知”中追尋我們生而為人的“意義”呢?這就需要知道如何分辨“無聊”、“無用”、“無趣”的知識了。

關于這一點,荀子有雲:

“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

關于沒有意義的知識,荀子給出的判斷是,這樣的知識即便知道了,人不會成為君子,即便不知道,人有而不會成為小人。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存在許多知識,有些“知識”對我們的人生毫無意義,但卻花費我們大量時間,占據我們大部分頭腦,十分消耗我們的心力。比如,哪句歌詞出自哪首流行歌曲,哪位明星離婚了等等....

3、思考與啟發:了解“無知”,然後用“良知”作判斷

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某一領域的專家,到了另一領域,就會顯得“無知”。也就是說,再博學的人,也會有“知識盲區”,這很正常,也可以了解。

而我們學習知識,顔小二覺得,謀生是低級需求,更進階的需求,在于“和煦我們的人生“。于此,顔小二讀書的目的:讀工具類書主要是為了獲得各類證書,在社會中謀得一口口糧,但我更喜歡讀先賢古籍,通過品讀他們的思想,從先哲的文字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寬闊的心胸和更遠的視域。于此,我可以看到自己于無限世界的“無知”,繼而擁有足夠大的心胸,包容他人,超越眼下狹隘的沖突。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許多時候,人是否跨越眼前的屏障、看到遠處的别有洞天,抑或者說,誰比誰高明的地方,其實就在于“自己比自大者多知道一點東西,即知道自己的無知”,于此,因為這層認知,我們在未知大大超越已知時,以良知為判斷力,可以不可苛責他人的同時,亦能不妄自菲薄地享受人生。

【本文為顔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有知識無良知,是一種災難,國學哲理:君子之德不在知識,在良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