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琦|俄烏局勢給中國經濟的重大啟示,為何反脆弱能力至關重要

陳琦|俄烏局勢給中國經濟的重大啟示,為何反脆弱能力至關重要

自俄烏事件爆發以來,以歐盟和美國為首的衆多國家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制裁,企圖在農業、科技、貿易、金融等方面對俄羅斯造成沉重打擊。當然,這一系列的制裁對俄羅斯國民經濟的穩定性産生了深刻影響,比如盧布貶值、物價上漲、股市暴跌、人心惶惶。

“制裁”成為當今世界國家間較量的一種慣用手段,能否有效化解制裁所引發的消極影響,考驗着一個國家的反脆弱能力和經濟的韌性。正如近些年美國對大陸頻繁實施的科技制裁,企圖用核心尖端技術卡我們的脖子,讓中國在全球科技競争中處于弱勢。但越是在這樣的形勢下,“倒逼進化、補足短闆、強大自我”就顯得尤其重要,《反脆弱》一書認為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那就想辦法從中擷取最大利益。

目前來看,歐美等國對俄羅斯發動了金融戰、科技戰、輿論戰、資訊戰、經濟戰、貿易戰、能源戰等。試想如果美國和歐盟把俄羅斯排斥到全球主流經濟體系之外,俄羅斯能否有能力應對如此巨大的挑戰,把損失降到最低。衆所周知,俄羅斯産業結構單一,嚴重依賴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家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較弱,經曆這幾波制裁之後必定元氣大傷。

一個國家反脆弱能力的形成有一個超長過程,這要根據一個國家的資源禀賦、産業格局、經濟基礎,在危機來臨之前的5—10年未雨綢缪積極布局,時刻保持着憂患意識。反觀中美關系時好時壞較量了幾十年,大陸在常态化不确定背景中鍛造出一套自我保護的防禦體系,并不斷強化在農業、金融、科技、貿易、産業鍊、消費市場、國際關系等領域的自強自立。

陳琦|俄烏局勢給中國經濟的重大啟示,為何反脆弱能力至關重要

一.從糧食安全到科技自立

大陸是一個14億人口的超級大國,保證糧食安全是底線,要盡量做到即便沒有糧食進口的情況下也能實作自給自足,而不會因疫情、戰争、自然災害而動搖群眾生存根基。國務院自步入21世紀以來連續19次下達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号檔案,穩住農業基本盤,確定穩産保供。

2021年全國糧食總産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其中,夏糧和早稻産量分别為2919億斤和560億斤,分别比上年增加62億斤和14億斤;秋糧産量10178億斤,比上年增加191億斤,增長1.9%。綜合來看,這意味着中國的糧食産量已經連續七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科技競争已經上升到國際競争的關鍵領域,大陸從引進來模仿創新,走向國産替代、自主可控,從低端制造走向高精尖核心研發,盡快實作真正意義上的科技自立,而不再受制于他人“卡脖子”行為。20年來,大陸研發投入增長了23倍,規模超過2萬億,穩居世界第二。中國的研發經費甚至還高于歐盟28國研發經費的總和。

如今,國産替代大潮湧入各個賽道,國貨越來越強。除了技術領域的國産替代有助于提升大陸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之外,消費領域的國貨也越來越受到熱捧,文化自信顯著提升,國産替代呈現遍地開花之勢。

陳琦|俄烏局勢給中國經濟的重大啟示,為何反脆弱能力至關重要

二.從“一帶一路”到“雙循環格局”

一帶一路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開拓國際市場的戰略舉措。既可以消耗過剩産能,輸出強大的基建能力,還可以借機讓中國企業和人民币走出去,在政府牽頭創造的時代機遇中大展拳腳,最大程度降低全球化競争阻力。

此外,中國油氣資源、礦産資源對國外的依存度較高,一帶一路開辟了多條生命之道,降低了國外能源出口制裁的潛藏風險。截至2021年11月20日,中國與14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6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案。

充分發揮大陸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内需潛力,建構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疫情之下外貿受阻而采取的措施,大陸能靠自身體量實作供需平衡,即便出現逆全球化,我們也能安全自保。

實際上,大陸社會總産出和國内采購總額這兩項重要名額,已悄然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這意味着大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單一内需市場。根據國家統計局釋出的最新的資料顯示,202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

陳琦|俄烏局勢給中國經濟的重大啟示,為何反脆弱能力至關重要

三.從建構完善的産業鍊條到多層次融資體系

大陸産業結構相對完善,農業、工業、服務業三大産業占比相對均衡,各個産業鍊的上中下遊供應商大多能實作國産化,實作了全生命周期布局,在生産制造、研發設計、品牌市場等環節實作自主可控。

目前,大陸鋼鐵規模占據全球半壁江山;在零部件等中間品領域,大陸出口占全球的20%;在裝備方面,大陸占據全球的三分之一;在最終消費品領域,大陸的産能更為突出,例如手機、計算機、彩電産量占全球總産量的90%、90%和70%以上,均穩居全球首位。

大陸的金融市場一直都沒有完全開放,針對外資也是有限制性的進入,這樣做也是一種自我保護,可以有效防止外資的破壞性滲透,極大維護了金融系統的穩定性。随着港交所、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的建立和完善,大陸企業的融資安全也能基本得到保障。

現階段,中國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數量超過4100家,滬深兩市總市值不斷實作突破,截至2020年12月30日,滬深兩市總市值已達80萬億元,成交額達到122.84萬億元,其中外資僅占4.6%。目前,上交所總市值已位居全球第三,僅次于紐交所和納斯達克。

陳琦|俄烏局勢給中國經濟的重大啟示,為何反脆弱能力至關重要

四.從龐大的外匯存底到人民币國際化

保持人民币匯率在合理區間,這關乎大陸進出口貿易活動能否穩定開展。一方面,擁有龐大的外匯存底,保證經濟穩健運作,另一方面,采取适當的貿易政策和貨币政策,積極推動人民币國際化,不斷延伸人民币的應用場景,削減中國對美元的依賴,繼而降低美國貨币政策對中國的影響。

截至2021年12月末,大陸外匯存底規模為3250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336.78億美元,連續第三年增加,且創6年新高。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最新資料顯示,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占比由11月的2.14%升至2.70%,超越日元攀升至第四,跻身全球前四大活躍貨币。

五.從被動加入遊戲到主動制定遊戲規則

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能扮演什麼角色,是由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決定的。當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也有機會從遊戲的參與者轉變為遊戲的制定者,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一帶一路、亞投行等組織都是合作成果。随着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我們抵抗外部風險的實力就越強。

俄烏事件給我們上了驚心動魄的一堂課,如果我們和俄羅斯角色互換,中國是否可以承受這一切。事實證明,唯有認真評估分析補足短闆,自立自強才能風雲變幻中站穩腳跟;隻有融入世界經濟越深、貢獻越大,說話才會越有底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