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智能座艙?不同的時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幾年前,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實時導航、是不需要借助 CD、U 盤就能聽音樂;是座艙内的觸控大屏、語音互動;是座艙系統随時 online 帶來的便利……
那未來呢?
當座艙内的螢幕更大更清晰、應用生态更豐富、傳感器和 AI 大腦更「聰明」時,定義座艙的是這些不斷做加法的「硬實力」,還是它們帶給使用者不同的體驗呢?
恰逢福特的數字型驗日,我們帶着這些問題,探訪了位于上海「福創谷」的福特智能網聯與數字型驗團隊(ECDX),看看福特是如何在智能座艙數字化的道路上探索,定義自己的智能座艙的。
可感覺的智能,無感化的服務
提到智能汽車,人們常把它與智能手機的進化作比較。就如同手機從最初打電話、發短信的通信工具,演進到如今的智能終端一樣;智能汽車的發展,也讓汽車從單純的交通工具,衍生出更多元化的功能屬性。
什麼是智能呢?在福特 ECDX 團隊看來,智能分為兩部分:能力和感受。
對于汽車來說,那些更開放的電子電器架構、更強大的感覺能力和算力等等,是智能化的能力,是一台智能汽車的立足根本;但如何調用這些能力,讓它們以更好的合作形式為使用者服務,是一個座艙向使用者傳達的智能感受。
科技發展到今天,幾乎沒有某項底層技術或者功能是獨一無二、無法共享的,就如同去年雨後春筍般亮相的搭載了 8155 晶片的座艙們;但是基于同樣的座艙和底層架構,每款産品打造的體驗是無法複制的。這些體驗來自對視覺效果的優化、對互動邏輯的打磨、對産品細節的處理。它們共同為使用者提供了觸手可及的智能,以及體貼入微的服務。
回顧 GeekCar 在 2021 年評測的幾十款智能座艙産品,有一塊長達 1.1 米的長聯屏印象深刻。就算在座艙螢幕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今天,如此長的螢幕設計,依然顯得很大膽。而與常見的雙聯屏相比,這塊 1.1 米超寬屏最大的差異,就是通過超長聯屏分屏、整屏的自由切換,使主副駕駛可以協同合作。在這種狀态下,主副駕駛員對于資訊的擷取、對于座艙的操控是平等的,也是互相配合的。
在這次創新日,我們也看到了針對現有産品在語音互動、車載應用生态等方面進行了優化。
使語音互動的「可見即可說」能力覆寫全場景,觸達互動層級更深的第三方應用和小程式中;也可以與車内語音助手 VPA 智行夥伴進行免喚醒的多輪互動,實作更準确、更流暢的應答。避免了在開車時,用語音互動打開部分功能後,隻能切換到手動操作;也不需要記住專門的「指令」、「手勢」,而是以生活中最自然的反應來操作。
而在智能座艙的中期規劃概念中,1.1米長聯屏化身為一個「長卷軸」的作用,不僅将80%的常用功能平鋪在中控首頁,實作零層級互動;更能讓首頁的每個功能都可以來到駕駛員手邊,在最舒适的位置操控。
畢竟智能座艙的設計,是讓使用者使用座艙,而不是讓座艙駕馭使用者。
從智能座艙到「智能生活艙」
「第三空間」,自從智能座艙出現那天起,這個詞就被反複提及,「睡眠空間」、「辦公空間」、「遊戲空間」……在對未來的暢想中,座艙被賦予了不同的主題。
不過,就像智能手機終究取代了「音樂手機」、「拍照手機」這些短暫出現的階段性産品一樣,座艙的功能和場景并不是單一主題的,人們對于一輛汽車座艙的需求也并非一成不變的。與其讓使用者适應不同的座艙場景,不如為使用者提供一個開放、可選擇的空間。
當跟朋友聚會時,座艙内可以連智能麥克風、遊戲搖桿,變身移動 KTV、電競中心、朋友聚會的私密空間;在自駕遊時,連接配接無人機、Go-Pro 等智能硬體,座艙又變成冒險夥伴;當在郊外露營時,打開車内中控屏上的卡拉 OK 軟體, 接上外置的話筒唱首歌,配合車内的攝像頭、氛圍燈和可程式設計智能大燈,在戶外享受一場氛圍感拉滿的燈光秀。
就像福特對于智能座艙遠景的暢想,也許那時候我們不再需要巨大的觸摸屏,系統可以通過語音、眼神,甚至記事本裡的時間提醒和通話記錄來為我們提供服務;人與系統的交流也不再需要軟萌可愛的拟人化智能助手來「牽線」,智能汽車本身就是智能化的本體。
而智能生活艙像是一個基于全新開放的車載數字平台,通過數字化子產品的軟硬體,可以打造出不同的主題,營造出不斷更新的智能座艙數字型驗。
智能化全速前進
最近,關于福特最大的新聞,可能就是汽車業務部門的「一分為三」:福特旗下的燃油車業務、電動汽車業務、商用車和相關服務的業務将分别獨立營運,并從 2023 年起實作獨立營運、自負盈虧。
不得不說,對于在燃油車領域根基深厚的傳統車企來說,這是一個「破釜沉舟」的決定,更是對于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決心。而在智能化、電氣化道路上,繞不開的一個重要陣地就是中國市場。
「如何實作本地化?」
「如何與福特總部分工合作、掌握話語權?」
對于每一家兼顧國内和海外市場的車企來說,這都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國内客戶對于車内數字型驗要求比國外更高」,福特 ECDX 副總裁方昱樑這樣形容中國本土市場對于智能座艙的需求,國内使用者和市場對于座艙的需求更快速、更智能,也更靈活。而座艙體驗本身,也因為不同區域使用者的使用習慣而不同。
正是因為需求的變化,促使福特将 EC(智能網聯)與 DX(數字型驗)團隊合并,從 2021 年 1 月成立了專門的智能網聯與數字型驗團隊 ECDX,聚焦于智能座艙全鍊路的産品創新、開發和傳遞,覆寫絕大多數福特和林肯在華國産車型。一年間,ECDX 團隊人數增長 3 倍,這些來自汽車、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等不同領域的成員,為智能座艙的打造和傳統車企的智能化轉型增加了更加多元的文化和靈活開發的創新思路。
而這些創新的設計思路,也會反哺到福特的其他市場。
最後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智能汽車的浪潮中傳統車企被劃分成了天然的「保守派」:對于電氣化轉型不夠迅速、對于智能化的打造不夠靈活靈活。不過,福特對于智能座艙數字化體驗的了解和專屬團隊的打造,以及将電動汽車業務自立門戶,都讓我們看到了福特的決心和野心。
從汽車到智能電動汽車,當簡單的功能對标形式無法再成為産品開發的指導思想,對使用者體驗和使用場景的了解,成了每個人的起跑線,乃至延伸出去的賽道。
當然,在這條賽道還有很多觸手可及的問題需要解決:如何解決系統對算力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何讓座艙内越來越豐富的生态被真正用起來,而不僅僅是「試一試」的雞肋?如何讓智能座艙的「内卷」更有效?……
這些既是福特定義智能座艙道路上的挑戰,也是将趨勢轉化為優勢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