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很多國際化學校都經常強調國際視野,但部分學校還存在國家認同不足、價值取向混亂等問題。如今,國家和地方越來越注重将國家意識與傳統文化引入國際化學校,陸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規進行規範和引導。

長沙玮希國際學校&長沙縣玮思學校校長吳真真在2021VIS國際教育發展大會上針對“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分享了個人看法,她認為在國際化學校談紅色基因、國家意識反而并不違和,但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智慧,找準切入點,運用網際網路時代學生喜歡的方式。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吳真真

長沙玮希國際學校&長沙縣玮思學校校長

#1 國際化學校談紅色基因并不違和

吳真真身兼普通民辦國際化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兩類學校的校長職位,對國際視野和國家意識的感觸尤為深刻。

衆所周知,國際化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接收來自全球各地、不同背景與國籍的師生,國際視野更廣闊。但身在中國,尤其義務教育階段的國際化學校應該也必須強調國家意識,這對吳真真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她剛上任校長之時,曾面臨兩個尖銳問題:

家長

國際化學校上政治課嗎?

(此為家長叫法,實際現在被稱為思政課)

要做愛國主義教育嗎?

吳真真對此表示了肯定。現行思政教材的編排緊跟時代步伐,充分展現以人為本,為學生成長服務,突出了法治教育,加強了媒體素養教育,同時也強調了全球意識。例如,國小生會學習權利與義務;老師會帶領學生設計符合本班實際情況的班規,還可以按照學生的設想來劃分班級功能區域,并進行裝飾;國中生不僅學習國家法制建設的基本知識,也會探究如何正确使用網際網路、如何在網絡交友過程中保護自己。

同時,她認為愛國主義教育在每個國家都是必修課,這并非大陸個例。例如,有專家曾經指出,在美國,很多好萊塢大片都帶有美國式的愛國主義宣傳。

校園内挂“我愛你中國”的橫幅會讓外籍師生反感嗎?

教師

她所在的學校是一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與民辦國際化學校融合式的學習者社群。當國慶來臨,有教師希望在三樓挂“我愛你中國”的橫幅,但擔心外籍人員看了會反感。吳真真直言,無論在哪個國家,愛祖國都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一個人去往任何國家工作與生活,甚至旅遊,都應該出于喜愛、想要了解、或者至少是可以适應。如果連這句話都無法接受,那他應該考慮是否适合繼續留在這裡。

由此之後,吳真真不斷思考國際化學校,特别是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應該如何做好傳統文化宣傳工作,如何诠釋好中國優秀的政策方針,讓外籍友人真正了解進而産生認同。

2019年1月,長沙玮希國際玮思學校聯合黨支部正式成立。吳真真與書記李燕、副書記湯昕穎經常探讨國際學校黨建工作如何開展。

在國際化學校進行黨建工作時,不應考慮能不能、敢不敢的問題,而應考慮用怎樣的方式,讓新時代的師生都能發自内心地接受大陸的黨建文化與紅色基因。

吳真真認為,紅色基因非常适合國際化學校,因為紅色基因本身具備兩大特點:年輕、國際化。

追溯到1919年,一群年輕人為中國奔走,他們大多擁有留學背景、國際化視野,将國外優秀的文化理念和技術帶回國。是以在當下,國際化學校探讨紅色文化與愛國主義并不違和,需要在教師授課、教室環境、文化傳承等方面采取适合和有效的措施。

1

意識形态不松懈

國際化學校教師的意識形态工作一刻都不能松懈,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需要尊重大陸國情,同時也應顧及其他華裔師生的感受。在授課時,尤其在港澳台與其他國家同時出現的情況下,所有中外籍教師需傳達“一個中國”的思想。

2

環境布置有規定

國際化學校的教室布置應遵守相關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規定,必須依法使用中國國旗,國旗的位置不低于其他旗幟,不交叉懸挂、豎挂或者倒挂國旗,且外國國旗懸挂的位置不在學校的主要位置。

另外,升旗儀式不可過于随意。日常活動宣傳不同國家時可以介紹他國國旗國歌,但升旗儀式僅限于東道國。

3

文化傳承有創新

在國際化學校中,許多學生選擇學習外國語言、西式藝術和文化,但實際上很難超越外國當地學生的水準。在此情況下,學校需要思考如何展現大陸特色與價值,以及如何實作“學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

國際化學校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需要更多地創新方式方法,用英文介紹鋼琴,也可以介紹古琴。并且,學校不能将中外學生割裂開,即使是外籍學生,也可以讓他們接受中國的優秀文化,并發自内心地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2 讓外籍師生接受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意識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部分國際化學校開設的傳統文化課程流于表面,沒有深刻挖掘文化内涵。但吳真真就任兩校校長時發現,國際化學校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意識的同時,兼備國際視野,并非想象中那麼困難。

如何定義傳統文化?

提到中國傳統文化時,許多外籍師生容易狹義地了解為服飾與食物。吳真真所在學校在探索多年後發現,傳統文化不應局限于此,而應該在古代文學、科技、經濟發展等方面開展教學。

例如,她認為習六藝“禮樂射禦書數”歸納總結了很多學科與課後素質教育,“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對應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化教育。吳真真還曾建議教師在中國文化課上應該縮小教學範圍,以學生熟悉且好接受的“字”作為單元主題。教師還可以根據目前熱點事件,如“一帶一路”,将古代絲綢之路等地理、曆史、經濟等知識滲透進課堂。

傳統文化巧妙結合現代

長沙玮希國際學校以“文行禮信”為校訓——源自孔子的“子以四教”。吳真真認為,将有中國特色的校訓推廣到外籍師生中,首先要有優秀的英文版本,用他們熟悉的語言去傳播。是以,好的理念需要首先用現代語言表達——尤其是優秀的古文、詩詞——再翻譯成合适的英語,使其符合英文規範。

為了友善外籍師生接受和記憶,吳真真及其學校團隊還将“文行禮信”與IB十大培養目标對應,同時與四大學院的學院精神相結合。外籍師生會因為相關傳統文化推廣與個人生活相關,而更易接受。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國特色國際教育——如何讓外籍師生帶着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左右滑動檢視

圖源:吳真真VIS演講PPT

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并重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廣大陸傳統文化時,并非隻談中國意識,而是國家意識。文化因多元而精彩,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絕不隻是一個口号,而應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師生均有本國的家鄉和祖國意識,大陸首先尊重他們的文化背景,給他們分享不同國家精彩的平台,讓學校真正多元化、國際化。

處于國際化社會,身份認同不僅僅是對中國學生的要求,外籍師生同樣有本國的身份認同感。如今随着國際化學校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如何保障外籍師生的身份認同與國際視野也很重要。

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應強調國家意識,每個人都應該熱愛家鄉,傳播家鄉的優秀文化。長沙玮希國際學校曾在2019年國慶節和長沙縣玮思學校聯合舉行“歌唱祖國”的活動。當《我和我的祖國》這樣經典的旋律響起時,中國學生揮舞着手中的小國旗,而外籍教師和學生(自願參加)則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飾,或手持象征自己國家的裝飾品,大家都為自己的國家感到驕傲。

因為在如今的時代中,隻有家國情懷和國家意識,人就會心思狹隘,不夠開放;但如果隻有國際視野,沒有國家意識,人就很有可能迷失自我。這個時代并非僅僅是中國學生的,也是全世界所有學生的。大陸教育者教育中國學生的目标,也應該是教育世界學生的目标。

吳真真提出,我們應該記住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并将其真正落實到國際化學校的工作中——

各美其美,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一面;美人之美,我們需要學習其他文化長處;美美與共,合而不同,身處同一所學校,要做到平等公平發展,最終才能天下大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