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新学说

很多国际化学校都经常强调国际视野,但部分学校还存在国家认同不足、价值取向混乱等问题。如今,国家和地方越来越注重将国家意识与传统文化引入国际化学校,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规范和引导。

长沙玮希国际学校&长沙县玮思学校校长吴真真在2021VIS国际教育发展大会上针对“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分享了个人看法,她认为在国际化学校谈红色基因、国家意识反而并不违和,但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智慧,找准切入点,运用互联网时代学生喜欢的方式。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吴真真

长沙玮希国际学校&长沙县玮思学校校长

#1 国际化学校谈红色基因并不违和

吴真真身兼普通民办国际化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两类学校的校长职位,对国际视野和国家意识的感触尤为深刻。

众所周知,国际化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接收来自全球各地、不同背景与国籍的师生,国际视野更广阔。但身在中国,尤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学校应该也必须强调国家意识,这对吴真真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她刚上任校长之时,曾面临两个尖锐问题:

家长

国际化学校上政治课吗?

(此为家长叫法,实际现在被称为思政课)

要做爱国主义教育吗?

吴真真对此表示了肯定。现行思政教材的编排紧跟时代步伐,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服务,突出了法治教育,加强了媒体素养教育,同时也强调了全球意识。例如,小学生会学习权利与义务;老师会带领学生设计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还可以按照学生的设想来划分班级功能区域,并进行装饰;初中生不仅学习国家法制建设的基本知识,也会探究如何正确使用互联网、如何在网络交友过程中保护自己。

同时,她认为爱国主义教育在每个国家都是必修课,这并非大陆个例。例如,有专家曾经指出,在美国,很多好莱坞大片都带有美国式的爱国主义宣传。

校园内挂“我爱你中国”的横幅会让外籍师生反感吗?

教师

她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与民办国际化学校融合式的学习者社区。当国庆来临,有教师希望在三楼挂“我爱你中国”的横幅,但担心外籍人员看了会反感。吴真真直言,无论在哪个国家,爱祖国都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一个人去往任何国家工作与生活,甚至旅游,都应该出于喜爱、想要了解、或者至少是可以适应。如果连这句话都无法接受,那他应该考虑是否适合继续留在这里。

由此之后,吴真真不断思考国际化学校,特别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应该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宣传工作,如何诠释好中国优秀的政策方针,让外籍友人真正了解从而产生认同。

2019年1月,长沙玮希国际玮思学校联合党支部正式成立。吴真真与书记李燕、副书记汤昕颖经常探讨国际学校党建工作如何开展。

在国际化学校进行党建工作时,不应考虑能不能、敢不敢的问题,而应考虑用怎样的方式,让新时代的师生都能发自内心地接受大陆的党建文化与红色基因。

吴真真认为,红色基因非常适合国际化学校,因为红色基因本身具备两大特点:年轻、国际化。

追溯到1919年,一群年轻人为中国奔走,他们大多拥有留学背景、国际化视野,将国外优秀的文化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因此在当下,国际化学校探讨红色文化与爱国主义并不违和,需要在教师授课、教室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采取适合和有效的措施。

1

意识形态不松懈

国际化学校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一刻都不能松懈,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需要尊重大陆国情,同时也应顾及其他华裔师生的感受。在授课时,尤其在港澳台与其他国家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所有中外籍教师需传达“一个中国”的思想。

2

环境布置有规定

国际化学校的教室布置应遵守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必须依法使用中国国旗,国旗的位置不低于其他旗帜,不交叉悬挂、竖挂或者倒挂国旗,且外国国旗悬挂的位置不在学校的主要位置。

另外,升旗仪式不可过于随意。日常活动宣传不同国家时可以介绍他国国旗国歌,但升旗仪式仅限于东道国。

3

文化传承有创新

在国际化学校中,许多学生选择学习外国语言、西式艺术和文化,但实际上很难超越外国当地学生的水平。在此情况下,学校需要思考如何体现大陆特色与价值,以及如何实现“学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

国际化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需要更多地创新方式方法,用英文介绍钢琴,也可以介绍古琴。并且,学校不能将中外学生割裂开,即使是外籍学生,也可以让他们接受中国的优秀文化,并发自内心地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2 让外籍师生接受

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意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部分国际化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流于表面,没有深刻挖掘文化内涵。但吴真真就任两校校长时发现,国际化学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意识的同时,兼备国际视野,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

如何定义传统文化?

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时,许多外籍师生容易狭义地理解为服饰与食物。吴真真所在学校在探索多年后发现,传统文化不应局限于此,而应该在古代文学、科技、经济发展等方面开展教学。

例如,她认为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归纳总结了很多学科与课后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对应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化教育。吴真真还曾建议教师在中国文化课上应该缩小教学范围,以学生熟悉且好接受的“字”作为单元主题。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前热点事件,如“一带一路”,将古代丝绸之路等地理、历史、经济等知识渗透进课堂。

传统文化巧妙结合现代

长沙玮希国际学校以“文行礼信”为校训——源自孔子的“子以四教”。吴真真认为,将有中国特色的校训推广到外籍师生中,首先要有优秀的英文版本,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去传播。因此,好的理念需要首先用现代语言表达——尤其是优秀的古文、诗词——再翻译成合适的英语,使其符合英文规范。

为了方便外籍师生接受和记忆,吴真真及其学校团队还将“文行礼信”与IB十大培养目标对应,同时与四大学院的学院精神相结合。外籍师生会因为相关传统文化推广与个人生活相关,而更易接受。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做有中国特色国际教育——如何让外籍师生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左右滑动查看

图源:吴真真VIS演讲PPT

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并重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广大陆传统文化时,并非只谈中国意识,而是国家意识。文化因多元而精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只是一个口号,而应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国籍的师生均有本国的家乡和祖国意识,大陆首先尊重他们的文化背景,给他们分享不同国家精彩的平台,让学校真正多元化、国际化。

处于国际化社会,身份认同不仅仅是对中国学生的要求,外籍师生同样有本国的身份认同感。如今随着国际化学校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如何保障外籍师生的身份认同与国际视野也很重要。

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应强调国家意识,每个人都应该热爱家乡,传播家乡的优秀文化。长沙玮希国际学校曾在2019年国庆节和长沙县玮思学校联合举行“歌唱祖国”的活动。当《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经典的旋律响起时,中国学生挥舞着手中的小国旗,而外籍教师和学生(自愿参加)则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或手持象征自己国家的装饰品,大家都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

因为在如今的时代中,只有家国情怀和国家意识,人就会心思狭隘,不够开放;但如果只有国际视野,没有国家意识,人就很有可能迷失自我。这个时代并非仅仅是中国学生的,也是全世界所有学生的。大陆教育者教育中国学生的目标,也应该是教育世界学生的目标。

吴真真提出,我们应该记住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并将其真正落实到国际化学校的工作中——

各美其美,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一面;美人之美,我们需要学习其他文化长处;美美与共,合而不同,身处同一所学校,要做到平等公平发展,最终才能天下大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