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線下零售如困獸之鬥 打敗亞馬遜的還是亞馬遜

财聯社(上海,編輯馬蘭)訊,2015年,懷揣着重振實體書店夢想的亞馬遜一定沒有想到,不到8年,它就要關閉美國和英國境内所有的實體書店,加上同期要關掉的4-star店和快閃店,一共有68家亞馬遜實體店面臨關門大吉。

就在不久前,宜家中國宣布将在4月1号關閉宜家貴陽市場店,成為近年來第一家關閉的線下門店。這一舉動引不得不讓人疑問:難道線下商店真到了窮途末路?

亞馬遜的書店往事

1994年7月5日,貝索斯在車庫建立了一個名叫亞馬遜的網絡市場,專為賣書而生。乘着網際網路的東風,亞馬遜之後不再滿足于賣書,它開始拓張業務版圖,老本行的書要賣,還要建立自己的圖書榜單;旁邊還有“抛媚眼”的雞零狗碎,大到電器家具,小到牙簽棉棒,它隻要想到,就都賣了。

一轉眼就賣成全美最大的購物網站。

吃水不忘挖井人,已是功成名就的亞馬遜,曾自信地認為,一手拿錢,一手拿資料的自己,既是能把傳統書店打到自閉的新科狀元,也是能拯救傳統書店于水火的曠古奇才。

2015年11月,亞馬遜興沖沖地跑到西雅圖開了一家實體書店,準備了6000冊在網站上深受歡迎的實體書,和各類亞馬遜主推的關聯産品,如Kindle,Echo等電子裝置,來充實這家被寄予厚望的書店。

資訊時代,資料才是打開消費者錢包的鑰匙。

亞馬遜心機地利用自己大資料的優勢,篩選圖書,管理庫存,同步價格。當傳統書店還在靠着店長的眼光訂購書籍的時候,亞馬遜已經把選擇權交到了消費者手裡。

當時,它以為這一步,走的很漂亮。

亞馬遜稱,如果實體書店成功的話,它将在未來幾年裡規劃更多的實體商店,不局限于書店。他們樂觀地想,定個小目标吧:就400家。

16個月後,第十家書店在華盛頓湖的另一邊剪彩,亞馬遜稍稍從上頭的開店熱情中冷靜下來,改變口吻道:我們大概不會開到400家了,但是我們擴張的速度隻會更快。

亞馬遜的零售版圖

2017年,亞馬遜完成了對全食超市的收購,線下實體門店一躍達到629家,光是全食就有480家,而亞馬遜原來發展的實體店有六家Amazon Go,2家Amazon 4-star,18家書店,7家咖啡店,25輛寶藏卡車,67家快閃店和14家智慧家居體驗店。

在2017年,亞馬遜又開設了自有的生鮮超市,僅提供打包帶走服務,直至2020年,亞馬遜生鮮才擁有真正的實體商店。

實體店,穩紮穩打地為亞馬遜貢獻業績。2017年,實體店淨銷售額達到57.98億美元,占總計的3.26%,2018年淨銷售額達到172.24億美元,占總淨銷售額的7.40%。

如果故事到這裡,一切就都是美滿的。

遺憾的是,亞馬遜的野心遇到了新冠。

2019年開始,實體店的銷售額就遇到了瓶頸,對總額的貢獻更是一路下跌。2021年,實體店尾大不掉,成了亞馬遜最雞肋的部門。

線下零售如困獸之鬥 打敗亞馬遜的還是亞馬遜

收益表現不佳,但成本居高不下。2018年,亞馬遜履約成本(包括實體店鋪,客服中心,履約中心産生的所有營運和人力配置産生成本和支付産生的費用)為340億美元,包含工資在内的行政總費用為43.36億美元。兩者相加占淨銷售額的16.5%。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漲到了17.9%,而實體産生的淨銷售額貢獻比卻低至3.63%。

亞馬遜也回應說:疫情下,實體店員工一直要求更高的工資和福利待遇,靈活性更大的考勤和更長的假期。

相比之下,線上業務的開展更具靈活性,員工并不需要在指定場所活動,商品的庫存和周轉也更為靈活。疫情開始後,亞馬遜線上業務的淨銷售額迅猛上漲,2020年的淨銷售額同比增長約40%,而線下增長則出現頹靡的負數。線上線下這一回倒像是零和遊戲,雖說錢還是都進了亞馬遜的口袋,但中間落差,實在難與人說。

兩相權衡,亞馬遜削減實體店鋪的行為也不難解釋了。

這次書店,4-star和快閃店被祭上“斷頭台”,未來Amazon Go和生鮮将繼續營業,新的實體Amazon Style瞄準時裝,亞馬遜終究沒辦法再把傳統書店重新帶回輝煌。

也是,讀書人的錢,哪有時尚男女的錢好賺。

線上線下能并存嗎?

亞馬遜的故事,早在中國率先演過。

2016年,阿裡入股三江購物,試探地線上下摸摸水溫。然後就被冷到了。

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之前曾承認,電商的那一套并不完全适用于線下,“還是希望回到實體零售業本身。"

與阿裡更新事業群,組建B2C網絡繼續搶占存量市場不同,亞馬遜的路子是細分市場,試圖找到最賺錢的那幾個來紮根。

這也頗為符合亞馬遜一貫的風格,創新,嘗試,哪怕失敗。

隻是如今無論什麼行業都緊鑼密鼓地開發線上資源,Amazon Style涉足的服裝行業也不例外。電商對行業的沖擊不分你我,服裝零售如今也不是非線下不可,加上疫情的持續影響,說不定Amazon Style也可能是昨日的線下Amazon Book。

畢竟疫情前的大家夥也許喜歡線下逛一逛,但兩年的時間足以教育固執的美國人民了解何為沖浪購物的必要性。

令人尴尬的選擇題來了,在亞馬遜的大資料把顧客的所有喜好都分析到位後,最終消費者會選擇在實體店享受帝王般的服務,還是享受線上點選的快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