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荀子的性惡論

孟子提出一個支援仁政的思想,那就是性善論,認為人與禽獸在本性方面是有差别的,人從生下來就會有恻隐之心。我們常背誦的《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說明了這一種觀點。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認為是這樣的,出現了百家争鳴的情況,反對孟子性善論觀點的就是荀子,他提出的是性惡論。對于性惡論,你了解多少呢,有什麼時代價值呢?

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的"性惡論"也并非橫空出世,事實上孔子"克己複禮"的思想正是荀子"性惡論"的理論淵源。在某種意義上,荀子的"性惡論"也是對孔子"克己複禮"思想的進一步闡發。如果人性中沒有"惡",沒有私欲,難以縱欲,那又何須"克己"?如果不是私欲帶來的春秋戰亂,禮崩樂壞,孔子又何須強調"複禮"?

荀子的"性惡論"還有另一理論淵源。荀子作為先秦時期百科全書式的大思想家,"百家争鳴"的時代學術優勢使他能夠自覺吸取戰國法家的思想養分為己所用。法家認為人的本性就是惡,惡是與生俱來的,固定的不可更改的,是以強調用嚴刑峻法來遏制人性惡。荀子也是要用禮來規避人性惡,但并不是簡單粗暴地治惡,法也僅是作為禮的補充。由此可見,正是法家人性惡的思想在理論上進一步強化了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的性惡論

那何為性惡論?

"性"是什麼?荀子在《正名》中對"性"做了明确闡述:"性者,天之就也。"即人性是基于人的生命本體而存在的,是與生俱來的,這成為其性惡論的必要前提。

那"性"何以為"惡"?荀子《性惡》篇稱:"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争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因為順從人的各種欲望發展則會産生争奪、殘賊、淫亂等罪惡,導緻社會混亂,而人的各種欲望又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和表現,是以人性是惡的。

荀子的性惡論

荀子以"性惡論"為思想基礎,延伸出了一套相對比較完備的"禮法"體系,不僅沒有失去儒學的本質,反而極大地豐富發展了儒家思想。并且為當下社會法治和道德教化提供一個強大的理論支撐,中國在全面實施依法戰國戰略的指導下,實作了穩定長遠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