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荀子的性恶论

孟子提出一个支持仁政的思想,那就是性善论,认为人与禽兽在本性方面是有差别的,人从生下来就会有恻隐之心。我们常背诵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说明了这一种观点。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认为是这样的,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情况,反对孟子性善论观点的就是荀子,他提出的是性恶论。对于性恶论,你了解多少呢,有什么时代价值呢?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也并非横空出世,事实上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正是荀子"性恶论"的理论渊源。在某种意义上,荀子的"性恶论"也是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如果人性中没有"恶",没有私欲,难以纵欲,那又何须"克己"?如果不是私欲带来的春秋战乱,礼崩乐坏,孔子又何须强调"复礼"?

荀子的"性恶论"还有另一理论渊源。荀子作为先秦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大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代学术优势使他能够自觉吸取战国法家的思想养分为己所用。法家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恶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不可更改的,因此强调用严刑峻法来遏制人性恶。荀子也是要用礼来规避人性恶,但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治恶,法也仅是作为礼的补充。由此可见,正是法家人性恶的思想在理论上进一步强化了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

那何为性恶论?

"性"是什么?荀子在《正名》中对"性"做了明确阐述:"性者,天之就也。"即人性是基于人的生命本体而存在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成为其性恶论的必要前提。

那"性"何以为"恶"?荀子《性恶》篇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因为顺从人的各种欲望发展则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罪恶,导致社会混乱,而人的各种欲望又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所以人性是恶的。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以"性恶论"为思想基础,延伸出了一套相对比较完备的"礼法"体系,不仅没有失去儒学的本质,反而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儒家思想。并且为当下社会法治和道德教化提供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在全面实施依法战国战略的指导下,实现了稳定长远的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