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蔣兆和 小孩與鴿子

天真、逗趣、可愛,我們很少能見到大師蔣兆和晚年的這些畫,而且是一直在反複畫的這些畫!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蔣兆和(1904-1986),20世紀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畫壇獨領風騷的藝術巨匠。蔣兆和學貫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圖》,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壯,以渾厚有力的筆觸揭示了大師至真至善的人性,傾洩着對戰争的憤怒,表達了對正義與和平的呼喚,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在世界藝壇上确立了光榮的地位。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蔣兆和先生的藝術是近現代人物畫的寶貴遺産,他創造性的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國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真正意義上的“寫真傳神”。

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西畫之長,創造性的拓展了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謹,表現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國人物畫史上達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他直面人生,以毫不掩飾的畫筆表現了20世紀中國人民命運的變化,開啟了中國現代現實主義人物畫的新風。他創立了中國畫造型基礎課和水墨人物畫教學體系,直接培養或影響了一大批卓有成績的人物畫家,被稱為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他的作品不僅充實了中華民族的藝術寶庫,也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矚目,成為整個人類公德心的寶貴财富。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蔣兆和 小孩與蘋果

蔣兆和具備有偉大藝術家所共有的、最為可貴的品質——真誠。他的苦難人生,使他獨忠于社會的苦難,灼熱而正直的良心,使他獨忠于勞苦大衆。“于茫茫的沙漠中,看看那慢慢奔走的駱駝”,“當炎威烈日的時候,聽聽那不可忍受的苦蟬。”觸動他的靈魂的是人生。“于是我知道,有些人是需要一碗苦茶來減渴。”“……如果其然,我當竭誠來烹一碗苦茶,敬獻于大衆之前,共茗此盞。”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人物形象,窮愁悲苦的難民,都有着純樸、善良和不屈服于命運的個性,天真的兒童和純情的少女,于美麗可愛之中總包含着苦澀。在那傾注着情與血的畫幅上,或許見不到“一波三折”的優柔和“墨分五色”的絢麗,但細心的觀衆都可以從那頻繁頓挫的勾勒中和蒼勁、枯澀的皴擦中,用心靈體察到那個時代悲怆痛苦的節奏。我的一位朋友曾經把蔣兆和畫中那“黝黑、粗壯的線條”比喻為“傷痕”,蔣兆和就是這樣真誠地發揮着屬于他自己的藝術個性。如果說現實主義的山水畫大師李可染創造的美是莊重而幽深,那麼現實主義的人物畫大師蔣兆和創造的美是崇高而苦澀。如果說,法國世紀的現實主義畫家米勒,通過和平、溫馨的日常生活表現勞動者的聖潔、純樸,那麼蔣兆和在20世紀通過颠沛流離的苦難生活,表現了勞動人民那悲壯的凄涼。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作為藝術家,藝術的基本功、形式、語言、技巧是至關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蔣兆和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又備受徐悲鴻的愛護和幫助,他有過硬的造型能力和深厚娴熟的筆墨基本功。在他的人物畫創作中表現得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但是他從不炫耀自己的藝術技巧,而是謙恭地研究時代生活,研究社會人物,誠摯地表達自己那熾熱的感情。他作畫,從來不擇筆紙,興之所至,随手拿來,皆可采用。更“不必當其明窗淨幾”,以修增雅興。為他所感動的人物,所謂“登毛坑,坐土炕,傍磚依石,皆可随地作畫。”他在教學中,循循善誘,嚴于規矩,對于年輕人那種缺乏耐心、随便“帥”幾筆的表面功夫,批評的尤為嚴肅。他所癡情追求的是天地輝輝、萬物浩蕩、至真至善至美、情理融貫為一體的大道,與那種“一招鮮吃遍天”的小技、小巧是無法同日而語的。所謂秃筆,正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返璞歸真,以浩然之氣,奪造化之工的藝術上的大手筆。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蔣兆和 小孩與蜻蜓

蔣兆和的這些畫,其實畫的是他大女兒的兒子松松。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蔣兆和 寫字

蔣兆和的大女兒因患痢疾被奪去生命,外孫被接到家中。那時沒有什麼玩具,毛筆就是外孫的玩具。外孫拿起毛筆,像模像樣地在紙上畫,蔣兆和也拿起毛筆,畫起了外孫。桌上的水仙花開了,也畫在了畫上。

鑒賞 | 蔣兆和筆下的孩子們

蔣兆和的心境是愉悅的。他的一首小詩這樣寫道:“老來方知精力盡,邁步蹒跚一身輕。休問年華何虛度,願與百花共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