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癌症的高發、死亡率不斷升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防癌篩查工作!
到目前為止,大陸臨床針對癌症的篩查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就是惡性良性腫瘤标志物篩查,第二則是各種影像學檢查。

針對不同部位的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适合的影像學檢查項目也都不相同。比如空腔器官防癌篩查所使用到的影像學檢查,主要就是各種内窺鏡(腸鏡、胃鏡等)。
而如果是實體器官惡性良性腫瘤篩查,比如肺部、卵巢、肝髒等,則需要采用其他的檢查方式。目前,臨床上常用到的主要有兩大類,分别是大家熟知的CT以及RMI(核磁共振)檢查。
那麼問題來了,癌症檢查到底是CT好,還是核磁共振好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核磁與CT到底是什麼檢查項目:
1、核磁
核磁共振檢查其實就是利用了核磁共振的原理,這種檢查項目最大的優點,就是在圖像重建的過程中,并不會受到骨質的影響,同時成像序列的方式多樣化,和CT檢查技術比起來,核磁共振能夠獲得更具有針對性和精确的檢查效果。而且,核磁共振檢查并不會産生輻射;
2、CT檢查
CT其實就是利用x線成像的檢查方式,屬于x線檢查的其中一種。CT的圖質好、診斷價值高,且過程中不會産生創傷,患者沒有任何痛苦。而且,CT的檢查速度非常快,特别适合外傷患者、情況危急的患者,檢查結果在短時間内就可以拿到。
不過,與核磁共振有一定差別的是,CT在檢查的過程中,會産生微量的輻射,這也是為什麼孕婦不能做CT的主要原因。
就目前臨床掌握的資料來看,患者檢查的具體部位不同,所适合的檢查項目都不相同。
如果患者是要篩查中樞神經系統、五官、頭頸部、四肢關節肌肉等區域,特别是要篩查軟組織内的病變,那核磁共振就是最佳的選擇,因為它比CT具有更高的組織分辨能力;
而如果是要診斷腦卒中、腦部惡性良性腫瘤、鼻咽癌、頸椎病變、盆腔疾病或骨肉瘤、骨轉移等問題,也是比較适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
不過,這裡要強調的一點是,CT有一定的優點,因為它的成像速度相對較快,能短時間内大範圍的呈現。
是以,如果患者需要診斷具有生理運動功能的器官,比如心髒肺部、肝膽胰脾等,又或者是診斷較長範圍器官組織,比如胸腹主動脈、上下肢頸動脈的病變,包括心梗、慢阻肺、肺栓塞、肺癌或肝癌等疾病,醫生會更傾向于讓患者進行CT檢查。
當然,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不同人群選擇的檢查項目也有差異,因為核磁共振并不是适合所有人,比如體内裝有金屬支架或裝置,可能會因磁場對身體造成傷害。
除此外,有幽閉恐懼症、躁動無法配合醫生檢查、孕期女性等人群,也需要慎重選擇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