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今晚開播,寫意激活中國脈絡

傳承華夏文明薪火、激活曆史記憶。由中宣部(國務院新聞辦)“紀錄中國”傳播工程支援、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指導的大型曆史文化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将于2月28日19:30登陸湖南衛視、芒果TV,以前沿視聽技術、創新影像叙事,為觀衆呈現極具視聽美感的、有血有肉的中華文明演進史,描摹從盛唐起的千年脈絡,讓曆史“活起來”!

集集新風貌,精巧叙事重新整理觀衆體驗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今晚開播,寫意激活中國脈絡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承襲第一季特色并精細創新,采用“以人入史、以人述史”的制作手法。本季的史實更加豐富,選取的人物更加多元,還原的曆史場景更多,戲劇性和故事感也更強。據悉,紀錄片《中國》第二季由“驚變”“夢境”“大都”“市井”等多個主題組成,講述中國自盛唐拐點至辛亥革命的思想源變。該片充滿了一種自然美感與詩意品質,并在叙事上實作精細創新,可謂一集一風貌,每集都有新風格。例如今晚播出的第一集《驚變》,采取“以詩證史”的新穎角度,通過對“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生平與創作的描摹,讓人感受到大唐的興衰,并在此流變中映照出時代的朝向。實際上,在曆史通識的基礎之上,紀錄片《中國》第二季采用了種種大衆熟悉又陌生的叙事角度,描摹出一個個影響了中國命運的人與瞬間,在每一集裡,都以新穎視角給觀衆帶來驚喜。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今晚開播,寫意激活中國脈絡

李白

實力派齊聚,激活全景式曆史時空

延續原班人馬傾力打造,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在吸納一衆觀衆回報及專家建議後,在原有“大片化”、“假定性美學”、“技術賦能”等的創作基礎上,深化了對叙事的鑽研以及對史觀的系統表達。一方面,曆史人物的選擇趨向多元化,詩人、畫家、戲曲家、皇帝、大臣……多階層、多側面,打造了一個全景式的曆史時空。同時,加強對叙事的挖掘與探索,增加曆史知覺,梳理并描摹出數條并行的脈絡主題,深刻展現中國一路走來的思想、政治、經濟及文化沿革。

面對如此宏大的主題,為了能深入淺出地将曆史影像化、簡明化,導演組邀請了國内緻力研究不同朝代領域的十多位權威曆史學者,坐鎮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包含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沙武田,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雙一流”特聘教授王小甫,中國曆史研究院通路學者、陝西師範大學副教授馮立君等。諸多學者專家的參與,讓第二季《中國》得以擁有紮實且鮮活的基底,在曆史長河裡恣意穿梭,不落窠臼亦不故作新詞。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今晚開播,寫意激活中國脈絡

忽必烈和母親一起送别父親拖雷

兩重實力加碼之外,表演藝術家李雪健、薩日娜等老戲骨的加盟,也讓《中國》第二季裡對曆史時空的建構,顯得更為精準與生動。當李雪健飾演的乾隆皇帝,一面展現“十全老人”的休閑日常,一面又威嚴地接受英國來使的觐見時,幾百年前的那些瞬間躍然屏上。薩日娜則飾演忽必烈的母親——“四帝之母”唆魯禾帖尼,這個傳奇女人的出現,為鐵馬金戈的時代注入些許溫情。中國曆史研究院研究員魚宏亮老師評論道:“在形形色色的曆史影像中,《中國》把握住了那個時代最有張力的曆史畫面,并以精彩的叙事方式傳達給了大衆。”

美學詩意表達,探尋中國精神脈絡

随着年代的推進,紀錄片《中國》第二季的影像風格也出現了一定變化。片中适當啟用特效,并在“假定性美學”的表達上,融入了不少寫實表達,以一種獨特中式表達,創造出獨屬于紀錄片《中國》的影像風格。在畫面構圖上,《中國》充盈着傳統美學風格,無論是在自然風光中的外景還是宮廷屋内的内景,都有一種獨特的中式留白;在畫面質感上,電影級畫質依舊,但色彩表達又在光影流轉中濃郁不少;而在拍攝方式上,紀錄片以寬畫幅來呈現重要場景及曆史時刻,大氣寫意,可迅速将觀衆帶入其中,感受曆史的鮮活脈動,整體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紀錄片《中國》式”的中國美學——其意蘊是古典的,而技法是現代的;其志趣是中式的,而表達是具有世界性的。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今晚開播,寫意激活中國脈絡

杜甫與唐肅宗

這樣的碰撞結合,讓紀錄片《中國》第二季在表達中國情懷、講述中國故事的同時,也通過對人物自我和生活畫面的渲染,激發觀者的想象力和參與感,建構出一種更加年輕化、現代化和多元化的表達,恰恰印證了中國精神對外來文化相容并蓄的能力。

紀錄片《中國》第二季今晚開播,寫意激活中國脈絡

乾隆與馬嘎爾尼

傳承曆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讓華夏文明“弦歌不辍”,必定需從曆史中尋找密鑰。精心打磨七年、精細創新,這部由湖南衛視、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非典型曆史紀錄片——《中國》第二季,發散出跨越時空的文化力量。

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今晚開播的紀錄片《中國》第二季。2月28日起每周一至周四19:30,鎖定湖南衛視、芒果TV!同名圖書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學林出版社出版,同步上市。讓我們一起細品這一打開中國的方式。

來源:北青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