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孝義:種文化 傳技藝 續寫非遺故事

紙轉刀走,纖毫畢現,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皮影頭像躍然紙上;棍棒刀槍,蓮步輕移,或陽剛或嬌俏的身段形體訓練在一招一式中見真章;人偶起舞,皮影激戰,一個個傳統節目有聲有色……

山西孝義:種文化 傳技藝 續寫非遺故事

走進孝義市職業教育中心非遺實踐基地,如同走進了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非遺博物館。琳琅滿目的皮影作品,精彩紛呈的皮影、木偶表演,在一個個青春朝氣的臉龐上續寫着新的非遺故事。

播種,我的家鄉有非遺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農曆辛醜牛年,在中華文化裡,牛是勤勞、奉獻、奮進、力量的象征,是以我特意選了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中的第二幅圖為素材,以《回首》為題,寓意不忘初心……”孝義市民間藝術研究院木偶創新工作室主任王茂偉耐心細緻地給學生講解皮影作品。

山西孝義:種文化 傳技藝 續寫非遺故事

畫稿、醒皮、雕刻、上色、組成,皮影制作流程熟稔于心。“以前的人好厲害,心靈手巧,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起來,文化底蘊深厚”從一開始抱着新鮮嘗試的念頭,到現在深深熱愛,沉浸其中,高二微機72班的武祥泉學習皮影雕刻已經兩年了,皮影也在他心裡紮下了根,逐漸枝繁葉茂。

從2019年4月非遺進入孝義市職業教育中心二課堂到雙方簽訂合作協定共同設立非遺實踐基地,從一開始5個學生到現在50多名學生,成為孝義市職業教育集團理事機關,回想一開始的艱難,孝義市民間藝術研究院院長劉晉朝感慨不已,皮影、木偶、碗碗腔是孝義的文化三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都在大力支援傳統技藝的傳承和發展,但始終有些後繼無力,面臨着“斷代危險”。

山西孝義:種文化 傳技藝 續寫非遺故事

“一開始沒有意料到,隻招了5名學生,大多數學生聽父輩說過沒看過,對家鄉的傳統文化不了解,我們想了很多辦法,聘請9個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傳承人給學生表示範範,挨個教室講非遺知識”,劉晉朝說到,從培養興趣開始,很多學生都是零基礎,逐漸認識非遺,學習非遺,愛上非遺。

“不能讓國家級非遺在我們手裡斷了代,我們願意為傳承非遺文化盡一份自己的責任”,懷抱着共同的信念,武興、李世偉、呂海青董曉玲等老一輩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傳承人退而不休,傾心投入到非遺傳承的事業中,用愛心、耐心、熱心澆灌着非遺之花。

“我的家鄉有非遺!”如今,一提到地方文化特色,孝義市職業教育中心的學生都無比自豪。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一個學生就是一名宣傳員,非遺實踐基地經過艱難摸索,先走一步,在青年一代心中紮下了根。

傳承,非遺成就未來

“從剛開始的堅持不下來,舉不動,學不會,不想學到後來經過老師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導,同學們慢慢找到了門道”,從被動到主動,從試試到熱愛,一份《暑期木偶教育訓練有感》道出了學生們學習非遺的心路曆程。

山西孝義:種文化 傳技藝 續寫非遺故事

“高一學非遺理論知識,從雕刻、形體訓練開始起,到高二開始細分,有皮影雕刻、皮影表演、木偶表演”,木偶操作表演教師石美玉對學生的基本功練習非常嚴格,“每次開課之前先要練習20分鐘的舉功,最近在緊急排練《鍋莊》,迎接孝義校園文化藝術節。”

非遺傳承以前都是師帶徒式教學。從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到教師,既是挑戰也是考驗,非遺系統化專業化教學急需一份校本教材。“沒有教材就自己編,王茂偉把自己參賽獲得的5000元獎金拿出來編教材”,石美玉指着教材中的形體訓練圖檔,“這是我們指導學生拍的,學生參與編寫教材,積極性也高,學藝是門苦差事,為了鼓勵學生,去年暑假集訓我們自己出資給學生置辦了集訓服。”

山西孝義:種文化 傳技藝 續寫非遺故事

“多一門手藝,多一條出路”“我想把皮影雕刻當一門技藝來發展”“我們排練的皮影武打戲《收五毒》入選全省校園文化藝術節”……上打下紮,左刺右擋,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老師真傳實授地教,學生勤奮刻苦地學,非遺傳承與職業教育的對接融合,在傳承和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給學生的未來增添了無限可能。

“戲曲身段、形體訓練為木偶表演打基礎,将來也可以報考中戲、上戲木偶專業班、省戲校等專業院校,參加實踐活動進景區演皮影、木偶,戲曲跑流程一天收入200元”,面對文旅産業的蓬勃發展與文藝人才的稀缺,孝義民間藝術研究院不斷開拓思路,立足傳統,融合現代,專注培養一批一專多能的演藝複合型人才。

傳承和發展非遺需要不斷探索和嘗試,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過程很漫長。播種、耕耘、施肥,在非遺路上的每一滴汗水每一份辛勞每一次堅持,都會在以後獲得答案,非遺傳承,未來可期。(武姝君 武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