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本次“M50弄堂計劃”聯合發起人、公共藝術策劃人劉毅教授提到:園區地處蘇州河第一灣,本土紡織工業的曆史和轉型後藝術與設計文化聚集地的積澱,逐漸可以成為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弄堂計劃”通過公共藝術、設計共創、教學孵化、把上海紡織工業文明帶來的“本土文化新感觀”美學體驗獻給公衆。

前言:

M50,上海市中心的紡織工業曆史文化遺産。弄堂,一個頗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名詞。兩者在此相遇,不是巧合,而是這次“M50 弄堂計劃”公共藝術創作策劃的内容溯源與空間格調。

公共藝術是“泛媒介”的,各類藝術形式語言在特定主題和場域中被策劃與創作使用。公共藝術是“在地性”的,它緊密連接配接了當地的人文脈絡與基因,為此時此地與此公衆“量身定制”。公共藝術是“公共性”的,是為公衆服務的藝術,是以藝術的名義建立社會理想之地的工作,政府引領下的公共藝術是群眾的藝術福利。

當今,公共藝術的實踐已從城市街區轉移到社群共建與更新。M50是一個集藝術家工作室、畫廊、藝術機構、設計品牌店、cafe 餐飲等老廠房的“藝術社群”。以軟活動介入來建立與公衆關系的互動,以開放公共空間作為年輕力量藝術實踐地,以豐富的共創策劃來關聯社群居民、遊客和藝術創作工作者。

此次“M50弄堂計劃”選址4号樓(原紡部工廠中的房間)公共走道,涵蓋了6個版塊内容:1.“弄堂織識”公共藝術展,在賽博朋克、潮藝術、遊戲與動漫美學的影響下,以新媒體、壁畫、參與性藝術,燈光裝置,聲音,動畫,網絡藝術等不同媒介的創作來回應曆史中的紡織知識與視覺面貌。2.“弄堂課堂”,與藝術設計高校、紡織博物館以及M50在地居民導覽團在弄堂實地展開教學關聯。3.“弄堂公共藝術大賽”,鼓勵學生實踐與新銳藝術家的創作孵化。4.“弄堂共創”通過活動邀請公衆參與創作,讓公衆成為藝術創作者主體。5.“弄堂圖書館共建計劃”,向M50各藝術中心、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籌集畫冊與讀物,建設可供遊客公衆在弄堂裡停留、休息、閱讀的區域。6.“弄堂市集”,将邀請全年齡、各職業、多階層的素人和生活美學達人一起合作。

公共藝術有塑造和諧社會、啟發創造才能、儲存曆史記憶、美化公共空間、帶動地區經濟的功能。“M50 弄堂計劃”也正以此為目标,進行一系列的實踐與讨論。

“M50 弄堂計劃”聯合發起人、公共藝術策劃人:劉毅

2022年1月

M50“弄堂計劃”——六個内容

1.“弄堂織識”公共藝術展,在賽博朋克、潮藝術、遊戲與動漫美學的影響下,以新媒體、壁畫、參與性藝術,燈光裝置,聲音,動畫,網絡藝術等不同媒介的創作來回應曆史中的紡織知識與視覺面貌。

(A/C)

《紡織工具》(學生獲獎作品)

學生:代慧敏、陸靖瑜(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材料:絲網印刷,螢幕

指導老師:劉毅

作品内容:這幅作品從M50的背景紡織廠出發,以紡織為主題,海報挂畫的形式呈現。作品背景使用紡織品絹的織法,表現布的紋理。主體提取的紡織工具剪影有梭子,手搖紡車,經車,緯車,線等,展現紡織的主題。像素畫的表現風格與絢麗飽和的顔色别具一格也頗有童趣,龐大的作品範圍使它的圖案直接進入觀衆視野,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

(B)

《m50遊覽共創裝置》

作者:61CREATIVE

材料:布、毛線、木

創作内容:在木闆上繪制出M50園區的地圖,園區内的觀賞景點與藝術工作室位置被螺絲标記出來。在木闆下方的凹槽中擺放着一些毛線,參觀者可以自行拿取毛線在螺絲間纏繞作畫。

這是一場觀衆與作者共創的藝術,每個人既是作品的觀看者也是藝術作品的創造者,衆人在一塊木闆上進行了藝術交流,大家的思想也像絲絲縷縷的毛線交纏在一起,完成了藝術的碰撞。觀衆在與這個共創裝置上完成互動後,也将給下一位觀衆呈現一個全新的,彩色的M50地圖,不斷更新的過程中,每一位觀衆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M50。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D)

《紡織榮耀》

作者:劉毅、巴瑞、張思雨、周楚平、馬佳麗

材料:霓虹燈軟管、亞克力,寫真布、木制畫框、射燈

創作内容:作者從老上海的有關紡織業商牌中提取了一些圖形元素,結合了M50的原身紡織廠的獎狀,獎杯,海報等形象,用霓虹燈軟管和透明亞克力塑膠闆制作出一些閃耀的燈牌。這些燈牌将被懸挂在整條長廊的天花闆上,給整條走廊增加絢麗色彩。

由于整條長廊的采光并不好,燈光裝置可以給長廊增色不少。賽博朋克式 的霓虹燈裝置以我們印象中熟悉的老式獎杯形狀呈現出來,給人一種穿越曆史的時空交錯感,也是複古與未來的激情碰撞。整條長廊上不止有這一個懸挂裝置,還會有許多海報,招牌等物品穿插其中,多種藝術形式在走廊上空結合,給人奇妙的審美體驗。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E)

《梭》

作者: 61CREATIVE、陳伽奕、夏浩陽

材料:燈管、機械轉軸、丙烯

創作内容:人們提到紡織時很容易聯想到梭子,但梭子裡又有什麼,很少有人知道。這幅作品的作者采用牆繪的方式繪制了一個梭子,在梭子中間放置有熒光長帶滾軸,帶子上印有上海的輪廓,寓意着“梭裡有上海”,表達了一種含蓄委婉的眷戀之情。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F/H)

《織出縱貫線》(學生獲獎作品)

學生:李炎龍、高廣勁(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材料:霓虹燈、丙烯

指導老師: 劉毅

創作内容:整個作品中不同形态的紡織機讓幾乎脫離手工紡織的當代大衆看到了紡織機的發展曆史,也講述了紡織廠一路走來的變化曆程,燈光的加入使作品有一種在紡織未來的感覺。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G)

《窗—火箭水塔》

作者:61CREATIVE、張思羽、李家曦、鄭超文(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材料:燈箱、窗框、H5動畫

創作内容:在時代的快車道上,紡織廠的舊水塔似乎發生了奇妙的改變。在作者奇妙的腦海中,是一位宇航員開着火箭水塔沖向了更廣闊的宇宙。雖然我們時常對着老照片緬懷過去,但是我們與時代向前的步伐永遠不會停下。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窗—碼頭奇遇記》

作者:61CREATIVE、巴瑞、周楚平

材料:燈箱、窗框

創作内容:老照片裡的蘇州河碼頭訴說着一段沉寂的過往,作者大膽的為它加上了霓虹燈元素,閃亮的霓虹絲帶、紗線星球飄過老蘇州河碼頭的上空,給人以一種強烈的時空碰撞感,讓黑白照片中的蘇州河多了絢麗的未來感。

《窗—紡織廠樂隊》

作者:61CREATIVE、巴瑞

材料:燈箱、窗框、螢幕

創作内容:

透過老木窗,我們可以看到正在工作的紡織女工們 ,她們的手在棉線中上下翻飛,仿佛在彈奏一首輕快的歌曲。她們的手中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棉布 ,為時代彈奏着發展的樂章。

(I)

《布票印象》(學生獲獎作品)

學生:李桐(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材料:貼紙

上個世紀裡提到布,肯定會聯想到布票,在計劃經濟的年代,大家都要靠布票來買布做衣服,是以紡織勞工們也與布票深深聯系在了一起。作者用布票拼接出來兩位紡織勞工的剪影,這些布票記錄着一代人的勤勞努力,它的消散也見證了中國輕工業的發展。這件作品不僅僅是兩位勞工的剪影,也是M50深處的時代剪影。

(J)

《毛線貓》(學生獲獎作品)

學生:郭洵異(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材料:丙烯

這件作品将毛線球、貓以及縫紉機三種形态結合,小貓玩着毛球,背後映照出了縫紉機的形态。縫紉機的形态展現出了m50原紡織廠的縮影,玩球的小貓也給仿佛給4a走道帶來了活力。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K)

《時代m50》

作者:61CREATIVE、陳伽奕

材料:鏡子、貼紙

時代M50鏡面作為俊男靓女們的打卡鏡,鏡面被設計成雜志封面的效果,遊客們隻要靠近鏡子,拿起手機自拍,就可以收獲一張充滿時代感的雜志封面。鏡面上貼有“勞動模範”“最佳擋車工”等充滿紡織廠元素的智語,讓遊客體驗一把成為紡織廠周刊封面人物的感覺。遊客需要做的隻是拿起手機拍照留念,再動動手指分享出去。鏡子周圍充滿趣味感的文字不僅僅隻是強調紡織廠,展現藝術的在地性。像“元宇宙中的紗線遊戲”也緊跟潮流,将這件作品與當下流行結合起來,形成了複古潮流的新風格。

(L)

《縫合》(學生獲獎作品)

學生:諸君瑤、程諾(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指導老師: 劉毅、朱達黃

手工縫紉是以前每個巧婦的拿手技能,也代表着M50的前身——紡織工廠的技藝。老弄堂内的牆壁随着時間的洗禮,牆上出現了自然的裂痕。藝術家将縫紉、紗線與裂痕相結合,巧妙地構思出了用顔料繪制紗線将牆上的裂痕縫合起來的創意。既呼應了M50創意園區的曆史背景,又用這一直覺易懂的方式向參觀者展現出來。該作品兼顧了趣味性和在地性,不費一磚一瓦就就将紡織和藝術兩者展現地生動形象。

(M)

《紡織的形态》

作者:王家祥

材料:旗幟

該作品采用上海以前的幾個主要紡織工廠作為創作靈感來源。将上海主要幾個紡織工廠的剪影形态進行概括性表達,轉換成圖形語言,并采用正負形的圖形處理方式,将紡織工廠的剪影形态作為負型并與弄堂空間結合。用層層疊疊的織布剪成各個紡織工廠的剪影形态,錯落懸挂在弄堂内。參觀者通過紡織工廠剪影的負形空間穿過弄堂,既能夠觀賞到上海各大紡織工廠的夢幻關聯,又能夠仿佛身臨其境。

(N)

《相機》(學生獲獎作品)

學生:郭雨辰(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通道末尾處有一個小小的出口通向外面,作者将這個小通道做成了相機取景框的樣式,巧妙的将内外兩個空間聯系在了一起。當人走進通道時,人将變成框中景,也是其他觀衆眼中的景。作品中的空間感加入人活動後帶來的尺度感給了參觀者更全面更立體的審美感受。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2.“弄堂課堂”,與藝術設計高校、紡織博物館以及M50在地居民導覽團在弄堂實地展開教學關聯。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3.M50“弄堂公共藝術大賽”,鼓勵學生實踐與新銳藝術家的創作孵化。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4.“弄堂共創”通過活動邀請公衆參與創作,讓公衆成為藝術創作者主體。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5.“弄堂圖書館共建計劃”,向M50各藝術中心、畫廊、藝術家工作室籌集畫冊與讀物,建設可供遊客公衆在弄堂裡停留、休息、閱讀的區域。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6.“弄堂市集”,将邀請全年齡、各職業、多階層的素人和生活美學達人一起合作。

M50“弄堂計劃”聯合發起人

公共藝術策劃人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劉毅

藝術家、大學教授、公共藝術策劃人

IPA 國際公共藝術協會研究員。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理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會員。61CREATIVE 創辦人。原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公共藝術專業負責人、副教授。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産品設計學院外聘專家。集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客座教授。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包豪斯課堂 2.0》課程導師。德國安哈爾特應用技術大學工作坊“曆史遺産與公共藝術”導師。Future Lab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教育博覽會工作坊導師。

NOTCH 北歐中國藝術節顧問。上海世博會世博中心雕塑執行設計負責人。上海藝術設計展邀請展“上海再設計”負責人。新天地“Lumiéres China 光影中國”燈光藝術節策展人。上海藝術設計展之”設計加油站”和”設計域動”策展人。上海種子 Shanghai Project 公共藝術項目研究員。上海市學生設計藝術大賽評委。《藝術植入醫療空間的專業育人模式實踐于探索》榮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德國 BASF 材料創新工作坊導師。日本 npo S-AIR 駐留受邀藝術家。複星藝術中心駐留藝術家。成都麓湖A4美術館駐留藝術家。

他通過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表演等不同形式的創作來探索身體與空間、精神與物質、個體與公衆、文化的在地性與抽離感等議題和關系。他日複一日的手機數位繪畫創作中展現的古典造型與當代色彩的獨特風格诠釋了他對生命的好奇以及神話般的想象、個人的記憶和生活的經曆。看似兒童般的信手塗鴉,卻又強烈地透露出成年個體的生命體驗,讓觀衆有着強烈的帶入感。同時他對數字媒介、物性材料與創作主題之間的叙事關系發生興趣,湧現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和社會現場為語境的平面或空間藝術作品。

M50創意園區

M50弄堂計劃|劉毅:塑造上海工業曆史文化遺産的“城市IP”

M50創意園區,位于蘇州河南岸半島地帶的莫幹山路50号,前身為上海春明紡織廠,如今是遠近聞名的文化藝術園區,是上海重要的民族工業建築遺存。

這裡是目前蘇州河畔僅存的、保留最完整的紡織廠,由50餘幢各曆史時期的工業建築構成,濃縮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以來上海城市和工業文明的發展史,見證了民族工業的轉型曆程。( 餘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