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瑪莎·蓋爾霍恩:潛入諾曼底登陸的女人

作者:熱衷分享新鮮事

戰地記者是捕捉全球沖突并将其傳達給世界各地既得利益者的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報告前線發生的事情的第一手資料,并選擇接受伴随工作而來的潛在危險。試圖擷取他們的故事的記者被劫持、扣為人質并被殺害。雖然從曆史上看,擔任這些職位的大多數記者都是男性,但像瑪莎·蓋爾霍恩這樣的女性證明,這份工作唯一真正的先決條件(除了寫作能力)是願意為你所擁有的一切冒險。

19 歲時,瑪莎·蓋爾霍恩 (Martha Gellhorn) 已經從賓夕法尼亞州的全女性布林莫爾學院退學,開始從事新聞工作。她的第一部作品将出現在政治評論雜志《新共和國》上。到 1930 年,她的目标是成為一名外國記者。她去了法國,在聯合新聞局工作了幾年,周遊歐洲并為 Vogue 報道時尚。她的第一部小說《瘋狂的追求》于 1934 年出版。據稱,人們普遍對小說不感興趣,批評主要集中在她缺乏小說寫作經驗。

瑪莎·蓋爾霍恩:潛入諾曼底登陸的女人

無論如何,蓋爾霍恩對非小說領域的貢獻會更大。 1941 年,在中國重慶,她與中國将軍于漢謀合影留念(維基共享資源)

回到美國後,她将與當時的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一起工作。有一段時間,她自己是白宮的居民,白天在羅斯福總統的聯邦緊急救濟署擔任實地調查員,晚上幫助第一夫人在婦女之家的專欄中工作。她與羅斯福的 FERA 合作——她與攝影師 Dorothea Lange 合作——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因為他們獲準調查和報道通常不屬于女性的話題。

1936 年,蓋爾霍恩第一次見到作家歐内斯特·海明威,當她被《科利爾周刊》聘請報道西班牙内戰時,兩人一起前往西班牙。在 1940 年結婚之前,他們斷斷續續地生活和旅行了四年。雖然海明威欽佩她的幹勁,但他們之間存在争執和競争,他經常表達對她傾向于危險情況的厭惡。正是這一特質最終使她成為諾曼底諾曼底登陸日唯一的女性。

雖然 1944 年有少數女性在整個歐洲擔任記者和攝影師,但她們被禁止在前線跟随軍隊。 Gellhorn 對這種不必要的預防感到不滿,甚至寫信給軍事當局表達了她的不滿:

“我有必要報道這場戰争。我覺得沒有必要乞求作為美國數百萬迫切需要看到但自己無法看到的人的眼睛的權利。”

在船開往諾曼底的前一天晚上,蓋爾霍恩的證件允許她登上一艘醫院船,以便采訪護士。登上飛機後,她權衡了親眼目睹入侵的能力。如果被抓到,她很可能會被送回美國,并失去她擁有的任何外國記者證。接受可能的結果後,她決定在他們啟程前往法國時躲在船上的一間浴室裡。

瑪莎·蓋爾霍恩:潛入諾曼底登陸的女人

任何在海上呆過的人都知道那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藏身之處(美國陸軍)

在部隊登陸,混亂和暴力平息後,蓋爾霍恩作為擔架搬運工和醫務人員一起偷偷上岸。那天她是那裡唯一的女人。下一批婦女,她們是美國女子軍團的成員,又過了 38 天才抵達諾曼底。目睹了由此造成的死亡和破壞,并在收集傷員時,她開始處理她後來為科利爾寫的周圍環境:

“在那擁擠、危險的海岸上,每個人都忙得不可開交。鵝卵石有蘋果那麼大,腳深,我們偶然發現了一條巨大的道路鏟子正在挖出的道路。我們小心翼翼地走在标有排雷路徑的狹窄白色膠帶線之間,走向一個标有紅十字的帳篷……每個人都認為海灘很臭,很高興能找個時間離開這裡吧。”

她還将繼續成為盟軍解放達豪的第一批記者之一,用文字捕捉滿是骷髅的萬人坑。

瑪莎·蓋爾霍恩:潛入諾曼底登陸的女人

蓋爾霍恩是第一批向世界其他地方講述在解放集中營看到的暴行的記者之一(維基共享資源)

“他們沒有年齡,沒有面孔; 它們看起來都很相似,如果你幸運的話,你永遠不會看到任何東西。”

雖然許多人傾向于以一種深刻而有意義的方式将她和海明威聯系在一起,這種方式常常掩蓋了她自己的故事,但他們動蕩的關系可能是他們中任何一個最不有趣的事情之一。 蓋爾霍恩在她的一生中獲得了開創性的新聞遺産,一直工作到 80 多歲,報道了 1989 年美國入侵巴拿馬的報道。在此期間,她的健康開始面臨挑戰,她最後一次報道工作是在 1995 年,一次旅行 到巴西,讓人們了解該國面臨的貧困。 這最後的工作對她來說特别繁重,她的視力因白内障而嚴重受損,甚至無法閱讀自己打字的草稿。

瑪莎·蓋爾霍恩:潛入諾曼底登陸的女人

1941 年,紐約市鹳俱樂部的蓋爾霍恩和海明威。(約翰·F·肯尼迪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

僅僅三年後,也就是 1998 年 2 月,瑪莎·蓋爾霍恩(Martha Gellhorn)因視力下降和卵巢癌擴散到她的肝髒而服用氰化物膠囊自殺。 次年,設立了瑪莎·蓋爾霍恩新聞獎,每年頒發給那些寫作“滲透到既定版本的事件并講述了揭露機構宣傳或‘官方胡言亂語’的令人不快的真相的記者,正如瑪莎·蓋爾霍恩所說 。”

她盡可能地過着自己的生活,盡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過一種緻力于分享可能不為人知的經曆和事件的生活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