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河子一9個月嬰兒骨頭卡喉,二醫院緊急施救…

2月21日22點左右,一名9月齡的女嬰因“誤服動物骨頭6小時”來我院(石河子大學醫學院一附院)急診就診。醫護人員立即行食管CT檢查,結果提示:食管腔内見結節狀等密度影,考慮食管内異物。随後患兒緊急收住兒科病區,拟行急診内鏡下消化道異物取出術。

經過消化内科、麻醉科、内鏡中心、手術室等多學科專家緊急會診,為患兒制定了救治方案。考慮患兒隻有9個月大,無法配合手術,必須在全麻下進行手術。由于此類手術需要經口放入胃鏡,可能直接導緻患兒咽喉部堵塞或刺激引起口腔分泌物增多進而堵塞氣道。想要在手術中保證呼吸道通暢,正常需要行氣管内插管。但是9個月嬰兒氣道發育不完善,插管有可能導緻氣道損傷、喉痙攣、支氣管痙攣等并發症。同時,對于各個器官均未發育完善的嬰兒來說,應盡量避免“鎮靜、鎮痛、肌松”等多種全麻藥物的聯合使用。加之食道異物取出術用時很短,行氣管插管不是最好的選擇。思考再三,麻醉科樊世文醫師決定為該患兒行無插管全麻。

石河子一9個月嬰兒骨頭卡喉,二醫院緊急施救…
石河子一9個月嬰兒骨頭卡喉,二醫院緊急施救…
石河子一9個月嬰兒骨頭卡喉,二醫院緊急施救…

最終,麻醉科樊世文醫師在滿足手術所需麻醉深度的前提下,使用對寶寶影響最小的藥物完成了整個手術的麻醉,術中小寶寶始終保留自主呼吸,生命體征平穩。

2月22日2點40分,在消化科醫生唐明、彭昕和内鏡中心護士李莉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取出了卡在小寶寶食道中上段處直徑約2cm左右的骨頭,且未見明顯食道損傷,大家如釋重負。

患兒的父親懷抱着蘇醒後的寶寶,眼睛都濕潤了,嘴裡不斷地說着“謝謝,謝謝,謝謝你們”。所有在場的醫護人員都感到很欣慰,希望小寶寶從此平安健康成長,不再經受如此磨難。

一附院專家提醒:探索、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3個月到2歲的年齡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口欲期,是一段用嘴巴來探索世界的過程,需要家長們時刻警惕孩子的行為,尤其尖銳的物品不要擺放在孩子的“視力範圍”内。

6個月到6歲之間為消化道異物的高發年齡段,吞入的異物常見為:硬币、小玩具、首飾、紐扣、果核、動物骨頭、磁鐵、電池或大塊食物等,甚至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吞不下的東西。

科普小知識

食道異物是常見的急診之一,常因飲食不慎、誤咽異物如魚刺、棗核、骨頭等,導緻異物暫時停留在咽喉部或者食管入口等狹窄部位,嚴重時可以堵塞氣道,引起窒息,還可能造成食管穿孔等嚴重後果。

小兒食道異物可表現為吞咽困難、進食困難、嘔吐、哭鬧等。在異物嵌頓後,不宜強行吞咽飯團、饅頭、食醋等試圖将異物吞下,家長不可抱有僥幸心理,需要立即到當地正規醫院就診,如延誤診治,可能會導緻嚴重後果,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小兒食管異物,重在防禦。因小兒幼稚好奇,喜将物體含入口内,因防禦反射不健全而誤吞入食管或嗆入氣管,平時家長應注意避免給孩子硬币、紐扣、微型電池、塑膠蓋、骨頭、小零件玩具等,此外,家長還應避免小兒在進食時哭鬧,說笑,以及彼此争奪等,防止誤吞物品的情況發生。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一附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