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社會主義建設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從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文明曆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蘊。了解大陸的基本國情,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就會樹立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在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建設我們的國家。
教育是文化傳承的基本載體,其核心是對人的價值觀念的鑄造、精神的培育與文化的承襲。學習掌握中華文化的思想精華,對于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回想一下,抗日戰争的時候,不隻是在國内的中國人,海外的華人也都起來支援抗日。這是什麼力量?這是民族的力量。是以,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内容。
教育負有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的責任,教育不能失魂落魄,要大力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根和愛國主義的魂。教育首先要培養人,培養中國人。孔子說要培養君子,所謂“君子”,主要指有高尚品德的人。一個人有了德才能做善事,一個人隻有才沒有德,可能壞事做得更大。
同時,中華文化從來就具有包容性,吸收了人類一切文明成果,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内容。鄧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教育要在繼承大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世界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改革的經驗,改造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的人才。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認為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綿延不斷的文化發展過程當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優秀文化。這是中國人的基因,是中國人的根和魂。一個民族失去了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民族也就不複存在了。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唯獨中華文明綿延不斷。就因為中國人民始終把中華優秀文化作為自己的根和魂。她已經成為中華兒女的基因,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們的血液當中。
第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怎樣培養我們的學生?下一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要靠教育來傳承。我們要在學生中加強中華優秀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理想信念、高尚品德、真實本領、奉獻精神,用他們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建設美好的家園。
第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括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就會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文化自信是其他三個自信的基礎。文化可以滲透到一個人的心裡,滲透到一個人的血液裡,是深層次的、不容易改變的。
第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中華文化有悠久的曆史,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然,過去一百多年我們落後了;但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站起來了;經過改革開放,已經富起來了;為了實作中國夢,我們要強起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巨大動力。
明确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還要研究向學生傳承什麼文化和怎樣傳授。教育對于文化有傳播、選擇、創造的功能。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曆史的長河中形成的,其中有落後的觀念和習俗。教育要選擇其中優秀的内容繼承和發揚。同時要有所創造,推陳出新,創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新文化。
李文軍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學院1995級的碩士生,那時我還兼任教育管理學院的院長,也算是我的學生。後來,他到山東大學讀中國哲學博士,博士畢業到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工作後,熱心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教育教學研究工作,2020年組織編寫了《傳統文化教學研究論叢》。這套叢書向學校和廣大教師推薦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科研成果和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設計基礎理論與方法,提供近年來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教學成功的課例。
真心希望叢書的出版,能夠為學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建設提供有益的資源,更期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學校和教師們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能力與自信,激發教育改革和創新的活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實作教育現代化做出積極貢獻。
2021年4月24日
(顧明遠,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