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海濤 山水畫/肖大平
“筆墨”衆有解,大緻相同。然,共有忽略。衆知追尋藝術,而又以雅為藝。故而,解“筆墨”皆為雅之所控。要知,人與世間,煙火為生之本。古人雲:藝術來源于生活。如畫作,少煙火氣息。何談生活乎!是以,衆人對“筆墨”之解,有所偏差,少生活,少煙火,何談藝術乎!

肖大平作品
關于畫作,有雅俗之說。而,雅俗之分,幾乎以少、衆之分。少數認可者為雅,衆賞者為俗。究其理,為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如說對錯,不好評價。然有一點,“衆者為真,少者為真”何人而評乎?是以,世之所評“雅俗”不可為憑也。但有一點,藝術源于生活。而生活就在于煙火。是以,藝術之心,藝術之态,與煙火氣息緊密相連。
何為煙火,人間百态也!裡面有最普通的柴米油鹽,裡面有七情六欲,裡面有萬态百相。可謂最淳樸的生活現象。也就是世人眼中的“俗”。世人有自我定義,分為三六九等,高高在上者,謂其曰“雅”。而對百姓,定義為“俗”。雅俗定義,也由此而生。然而,社會萬象自有定義,雅與俗,豈是以人群而定,以人群而談!“筆墨”之解,又豈是以身份之解而定義!
畫之雅,在于品格,而品格又非畫之形态,而是源于畫家。是以,畫的雅俗,非觀者單一視角的定義,而是作品的社會性,而社會性,取決于畫家對待藝術的純真性。裡面不摻雜任何傾向,隻存藝術。用藝術的本身服務于社會。要知道藝術如果加入了任何的“色彩”那麼其藝術性就不再健全,而是成為了,有另一種身份的“藝術形态”。比如:歌頌,揭露等等。而這些隻是藝術形态出現以後,以其作為工具,為社會服務。但是,這種的社會性應用,是降低了藝術所存在的價值的。因為其喪失了藝術最為寶貴的“純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