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冬奧之後的冷靜思考

作者:小張的曆史觀
冬奧之後的冷靜思考

北京冬奧會結束了,它無疑是成功的一屆冬奧會,中國冬奧體育代表團共獲得9枚金牌,4枚銀牌,2枚銅牌,創造了曆史最佳成績。但是筆者在這裡卻要潑一盆冷水,我們是該慶祝獲得的成功,也應該對獲得獎牌和奮鬥的運動員表示由衷的褒獎和敬佩。但是看過這些得過獎牌的運動員的年齡之後,筆者陷入了思考,下一個四年之後在意大利我們能獲得什麼成績呢?

冬奧之後的冷靜思考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冬奧代表團獲得獎牌的運動員的年齡:

金牌: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範可新 28周歲,曲春雨 25周歲,張雨婷 21周歲,任子威 24周歲,武大靖,27周歲)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 (任子威 24周歲)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 (谷愛淩 18周歲)

速度滑冰男子500米 (高亭宇 24周歲)

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 (徐夢桃 31周歲)

單闆滑雪男子大跳台 (蘇翊鳴 18周歲)

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 (齊廣璞 31周歲)

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空中技巧 (谷愛淩 18周歲)

花樣滑冰雙人滑 (隋文靜 26周歲,韓聰 29周歲)

銀牌:單闆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蘇翊鳴 18周歲)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 (李文龍 21周歲)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團體(徐夢桃 31周歲,賈宗洋 30周歲,齊廣璞 31周歲)

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礙技巧(谷愛淩 18周歲)

銅牌:鋼架雪車男子單人(闫文港 24周歲)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範可新 28周歲,韓雨桐 27周歲,曲春雨 25周歲,張楚桐 19周歲,張雨婷 21周歲)

通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中國冬奧代表隊這些得牌選手普遍年齡在24周歲以上,再過四年将在28周歲以上,還有多少選手能出現在下一屆的奧運賽場上,即使出現又還有多少競争力?筆者不是在貶低運動員或者什麼,隻是從運動科學的角度分析問題

冬奧之後的冷靜思考

從這些選手年齡看出,明顯出現後備力量不足的問題,其實這不單單是在冰雪項目上,其實在各個項目上這個問題都會慢慢出現。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不讨論除運動科學發展規律的其他問題,隻是在這方面進行探讨

曾經有很多人說過中國14億人挑不出來11個踢足球的人嗎,挑不出來5個打籃球的嗎?目前中國足協的注冊運動員有5W人 ,中國籃協注冊運動員1.5W左右,記住這是注冊不是指職業運動員。說實話,從這個基礎上挑人可能也就這個樣子了。

建國後大陸的體育運動發展基本上是舉國體制,即專業體校,體工隊等這種專業體系,從小選擇一些有天賦的人進入體校體工隊進行專業的訓練,一步一步從各地體校體育隊到最後的國家隊,毋庸置疑,這種方式給我們祖國培養的很多的優秀運動員,為我們國家争取了很多榮譽。但是這種體制的弊端日益顯現,專業體工隊對文化課的重視程度較低,導緻運動員的文化水準普遍較低,使得運動員退役之後很難找到一份工作,保證自己的生活,退役運動員生活困難的報道屢見不鮮,而且從小高強度的訓練和當初不太先進的運動保障體系,使得很多運動員身體運動損傷嚴重,影響正常生活。

現在我們在從體育大國在向體育強國轉變,而這項轉變最需要的是什麼,是從專業運動向全民運動的轉變,即體育運動不光是專業運動隊的事情,而是向全民鋪開,全民全年齡段開展各項運動。以冬奧會為契機的三億人上冰雪活動,和各種各樣的運動進校園活動說明國家正在把運動向全民運動發展,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可喜的信号。同樣我們要知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内很難見到特别明顯的成效。是以不能急功近利,要符合科學發展的規律。

由專業運動向全民運動轉變,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制訂一個長期的規劃并穩步推行,這是推向體育強國的方法。當然這需要各個方面的配合是一個長期的事業,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

短時間内想出成績,有些項目必須規劃運動員,這是毋庸置疑的,這也不是可恥的,好多國家發展運動都走過這條路,但是規劃不是随便規劃的,同樣是規劃,為何谷愛淩、中國男子冰球隊等的規劃讓人民欣喜,而中國男足的規劃讓人心痛?筆者認為規劃不是用高薪規劃那些毫無血統的人,而是規劃那些有血緣關系并真真正正要為國家做貢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