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奥之后的冷静思考

作者:小张的历史观
冬奥之后的冷静思考

北京冬奥会结束了,它无疑是成功的一届冬奥会,中国冬奥体育代表团共获得9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但是笔者在这里却要泼一盆冷水,我们是该庆祝获得的成功,也应该对获得奖牌和奋斗的运动员表示由衷的褒奖和敬佩。但是看过这些得过奖牌的运动员的年龄之后,笔者陷入了思考,下一个四年之后在意大利我们能获得什么成绩呢?

冬奥之后的冷静思考

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冬奥代表团获得奖牌的运动员的年龄:

金牌: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范可新 28周岁,曲春雨 25周岁,张雨婷 21周岁,任子威 24周岁,武大靖,27周岁)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 (任子威 24周岁)

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 (谷爱凌 18周岁)

速度滑冰男子500米 (高亭宇 24周岁)

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 (徐梦桃 31周岁)

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 (苏翊鸣 18周岁)

自由式滑雪男子空中技巧 (齐广璞 31周岁)

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空中技巧 (谷爱凌 18周岁)

花样滑冰双人滑 (隋文静 26周岁,韩聪 29周岁)

银牌: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苏翊鸣 18周岁)

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 (李文龙 21周岁)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徐梦桃 31周岁,贾宗洋 30周岁,齐广璞 31周岁)

自由式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谷爱凌 18周岁)

铜牌:钢架雪车男子单人(闫文港 24周岁)

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范可新 28周岁,韩雨桐 27周岁,曲春雨 25周岁,张楚桐 19周岁,张雨婷 21周岁)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冬奥代表队这些得牌选手普遍年龄在24周岁以上,再过四年将在28周岁以上,还有多少选手能出现在下一届的奥运赛场上,即使出现又还有多少竞争力?笔者不是在贬低运动员或者什么,只是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冬奥之后的冷静思考

从这些选手年龄看出,明显出现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其实这不单单是在冰雪项目上,其实在各个项目上这个问题都会慢慢出现。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不讨论除运动科学发展规律的其他问题,只是在这方面进行探讨

曾经有很多人说过中国14亿人挑不出来11个踢足球的人吗,挑不出来5个打篮球的吗?目前中国足协的注册运动员有5W人 ,中国篮协注册运动员1.5W左右,记住这是注册不是指职业运动员。说实话,从这个基础上挑人可能也就这个样子了。

建国后大陆的体育运动发展基本上是举国体制,即专业体校,体工队等这种专业体系,从小选择一些有天赋的人进入体校体工队进行专业的训练,一步一步从各地体校体育队到最后的国家队,毋庸置疑,这种方式给我们祖国培养的很多的优秀运动员,为我们国家争取了很多荣誉。但是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专业体工队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运动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得运动员退役之后很难找到一份工作,保证自己的生活,退役运动员生活困难的报道屡见不鲜,而且从小高强度的训练和当初不太先进的运动保障体系,使得很多运动员身体运动损伤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现在我们在从体育大国在向体育强国转变,而这项转变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从专业运动向全民运动的转变,即体育运动不光是专业运动队的事情,而是向全民铺开,全民全年龄段开展各项运动。以冬奥会为契机的三亿人上冰雪活动,和各种各样的运动进校园活动说明国家正在把运动向全民运动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可喜的信号。同样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时间内很难见到特别明显的成效。所以不能急功近利,要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由专业运动向全民运动转变,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制订一个长期的规划并稳步推行,这是推向体育强国的方法。当然这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

短时间内想出成绩,有些项目必须规划运动员,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也不是可耻的,好多国家发展运动都走过这条路,但是规划不是随便规划的,同样是规划,为何谷爱凌、中国男子冰球队等的规划让人民欣喜,而中国男足的规划让人心痛?笔者认为规划不是用高薪规划那些毫无血统的人,而是规划那些有血缘关系并真真正正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