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遇見廣州|從線下頂流到元宇宙,廣式文化符号見證幸福年

從線下頂流到元宇宙,廣式文化符号見證幸福年

南國早春,百花争豔。當春意正濃的時候,開放、包容的廣州人就知道廣府廟會如期而至了。

“我也可以體驗嗎?要怎麼做?”80歲的齊奶奶站在北京路中段的廣州聯通的線下快閃店與穿着旗袍的虛拟數字人伊依在螢幕前互動;市民蘇小姐拿着收藏了十年的集郵戳的小冊子在打卡點印下2022年廣府廟會的紀念郵戳;在萬木草堂,漢服愛好者圈圈與好友一起身穿傳統服飾,邁過高高的門檻,打卡廣府廟會的活動站點……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廣府廟會仍舊是廣府人心中那個不可缺少的“儀式感”,在日新月異的體驗中,将非遺、美食、民俗一代一代傳承。

不管形式如何變,廣府廟會在十多年的探索中,打造了一個利于文化傳承的平台,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地域文化,并且通過平台讓多種文化在這裡彙聚交流。

遇見廣州|從線下頂流到元宇宙,廣式文化符号見證幸福年

從線下到線上,文化魅力穿越次元

“廣府廟會從線下走到線上,從2010年到2019年期間,我們連續數年舉辦廣府廟會,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線下活動,每一年的人流量都在500萬人以上。同時,我們也在積極探索線上廟會。”越秀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何願飛說。

2022年,對于線上新技術的探索為市民的體驗又帶來了新的效果。

通過手機程式進如廣府元宇宙,站在廟會的牌坊前,千年古道北京路化作虛拟世界,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星空下熠熠生輝。随着遊戲程式的操作,元宇宙的遊客可以在北京路逛街、購物,更能了解千年古道的曆史。

遇見廣州|從線下頂流到元宇宙,廣式文化符号見證幸福年

新型的技術隻是内容的載體,吸引市民的核心依舊是廣府文化的傳承。

“通過數字模組化與虛幻引擎技術,結合傳統新春的氛圍,将千年古道、騎樓、廣州城隍廟等廣府符号作為搭建元素搬到元宇宙,為廣大市民打造線上虛拟的公共文化空間。”越秀區文化館館長張蓉說,“在非遺直播間活動中,我們邀請了嶺南古琴藝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區宏山、粵語講古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彭嘉志、通草水彩畫繪制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蘇昕等來推廣非遺文化,也獲得了很多市民的關注。”

遇見廣州|從線下頂流到元宇宙,廣式文化符号見證幸福年

從配角到主角,非遺元素貫穿古今

打開廣府廟會周邊禮盒“非遺玩家”,非遺六件套以不同形式展現在眼前:設計成香插的嶺南古琴、精緻小巧的榄雕吊墜以及通草畫裝飾擺件……每一件紀念品都将非遺元素融入其中,而這些廣府廟會的非遺紀念品的延續發展也見證了非遺在廣府廟會中分量的變化。

榄雕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曾憲鵬尤記得,他第一次受邀請去參加廣府廟會的時候,路過的市民甚至都不知道榄雕是不是廣府的非遺文化,“等到了後面幾屆,來參加廣府廟會的遊客都已經能準确分辨出我與我父親的作品以及工作室的作品風格了。”曾憲鵬說。

遇見廣州|從線下頂流到元宇宙,廣式文化符号見證幸福年

變化不在朝夕之間,從2011年至今,廣府廟會不斷挖掘非遺的文化藝術價值,并将平台搭建起來的關注度不斷延伸出去,不僅僅停留在廟會期間。

何願飛回憶,第一屆廣府廟會的時候,對于非遺闆塊的展示都是比較模糊的概念。“2010年以前,整個非物質文化遺産行業名錄剛剛開始逐漸建立,恰逢這個時候我們舉辦了亞運會,廣州看到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希望推動非遺在建立名錄的基礎上再往前走一步。”

文化的相聚與交流為本土非遺藝術的保護、傳承打造了一年一度的盛會。從2011年到2022年,非遺不再是廣府廟會上小小“配角”。從第二屆開始,廣府廟會專門設定了“非遺區”,慢慢從騎樓段發展到北京路的北段、中段、南段乃至整個北京路步行街,非遺逐漸成為廟會期間體量最大的、内容最豐富的一個區域。

僅僅停留在對非遺文化的展示階段不是廣府廟會的初衷,在一年又一年的發展中,廣府廟會也借助非遺品牌峰會将非遺項目的傳承人聚集起來,邀請國内和省内的專家名家以及跨界傳播、産業的專家進行交流,通過不同領域的建言獻策,讓非遺項目發展得到促進。“這也是廣府廟會為非遺項目的發展帶來的一種化學反應。”何願飛說。

如今,當曾憲鵬面對往來的遊客時,他驚訝于遊客對榄雕的熟悉程度,“不同年份的作品都被他們盤出了不同的光澤與顔色,通過顔色能了解到他們與廣府廟會一起走過的歲月。”

一期一會,廣府人情懷延續不斷

十餘年的廣府廟會,情懷和情感一路陪伴它的成長,而這種情感也得到了市民的認同。

市民淑賢戒拿着十年前廣府廟會的“幸福文牒”來到萬木草堂打卡2022年的廣府廟會郵戳。距離她上一次來已經有一年多。“從第一屆廣府廟會我就一直堅持參加,我的幸福文牒上有從第一屆開始至今的所有的廣府廟會的郵戳。”淑賢戒小心翼翼地從防水塑膠薄膜裡拿出她的幸福文牒,一頁一頁向筆者展示,“其他地方也有廟會,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傳統廟會的宗教意義上。像廣府廟會一樣大規模宣傳城市文化,傳承非遺藝術的廟會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見。我朋友在外地,每年都會拜托我集滿一冊廣府廟會郵戳以留作紀念。”

遇見廣州|從線下頂流到元宇宙,廣式文化符号見證幸福年

像淑賢戒一樣堅持每一屆廣府廟會都來參加市民并不是個例。今年,市民圈圈也再一次回到廣府廟會的現場,穿上漢服一站一站打卡集郵戳。

追随廣府廟會一路走來,這個文化品牌早已成為他們開年儀式感的一部分,這樣的儀式感不僅僅停留在“老粉”之間。勞文彥今年是第一次參加廣府廟會,作為徒步愛好者,他花一天時間走完線下12個集戳點。“這種體驗對我來說很新奇,每一個線下點位的設定都有講究,都能體驗廣府文化的精彩之處。”勞文彥說。

“一個城市需要文化載體,而廣府廟會正是廣州打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其中一個載體,對城市發展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何願飛說,“廣府廟會對外交流的這種方式已經得到了我們國内各地民俗活動的互相連結,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到海外很多華人圈裡面都知道廣府廟會。”

一座城市,一種文化,來源于民俗,又塑造了新的民俗。廣府廟會從誕生到成熟,從線下到線上,從傳承到創新,也逐漸建構起城市文化交流的大平台。

【記者】馬藝天 鐘曉宇

【平面設計】張雅

【統籌】馮豔丹 鄭慧梓 羅莎

【策劃】陳邦明

【監制】何又華 羅彥軍

【出品】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分社

【作者】 馬藝天;鐘曉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