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王樂群:逛廟會

散文/王樂群:逛廟會

文/王樂群

農曆四月十八逛廟會,遠古已見端倪,唐宋更趨繁盛,延續至今,成為大陸民間的宗教和傳統風俗。就拿北方的娘娘廟會,也是熱鬧非常。進香、求嗣、跳牆、看戲、集貿、小吃、拉洋片,林林總總,令人眼花缭亂,目不暇接。蕭紅在《呼蘭河傳》裡對逛廟會的婦女求嗣有過生動描述:“有些沒有兒子的婦女仍舊在娘娘廟上捉弄着娘娘。給子孫娘娘的背後釘一個紐扣,給她的腳上綁一條帶子,耳朵上挂一隻耳環,給她戴一副眼鏡,把她旁邊的泥娃娃給偷着抱走了一個。據說這樣做,來年就都會生兒子的。”

回想起來,我隻逛了三次廟會。

第一次,是母親領着五歲的我,去二十裡的北甸子(現在古城的永勝鄉)逛廟會。廟會上人山人海,人頭攢動。我從人群的空隙中,看到各種小孩玩具,有小喇叭、小銅镲、塑膠娃,都是我喜歡的東西。母親怕我跑丢,緊緊扯住我手,拉到一個戲台前。但我腦子裡還萦繞着那些玩具的影子。

戲台三面用蘆葦席圍成,鑼鼓敲得震耳欲聾。隻見一個武俠打扮的演員,一個筋鬥翻到半空,擺着姿勢,一動不動滯留片刻。登時台下爆出一陣喝彩聲。後來我在戲劇雜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談及這種演技。不過這種演技現在似乎已經失傳了。

散文/王樂群:逛廟會

接着是另外一場戲。隻見一個束發武将背着一捆荊條,雙手抱拳,單腿跪在一個文官面前。在京胡伴奏下甕聲甕氣唱着什麼。後來知道那場戲是《将相和》。

第二次逛廟會是我七歲那年。農村有個風俗,男孩到了七歲,要去廟裡“跳牆”,跳過“牆”,就算過了一道“坎”,就好養活了。那天,我們父子倆和鄰居叔侄倆去十多裡外的西官所(現在古城的團結鄉)廟會“跳牆”。父親先領我進了一座寺院。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和尚搬出一隻闆凳,讓我站在上面。和尚手握一捆香輕輕地敲着我後腦,嘴裡低聲念叨着什麼。不到一分鐘,和尚念叨完畢,用那捆香在我頭上敲了三下,讓我跳下闆凳。并特别提醒我:“不許回頭,一直走出廟門。”我和鄰居小孩蹦蹦跳跳跑出廟門,奔向集市。

集市上,叫賣聲、呼喚聲,織成一片彩雲在半空中飄蕩着。父親給我買了一副小銅镲,給祖母買了一包叫“哏嚼”的食品。鄰居小孩他叔給他買了一隻小喇叭。我倆吹吹打打四處亂跑,不知不覺又進了寺院大門。那個和尚瞥見我倆,遲疑了一下,急急忙忙走進屋裡。這時我忽然想起來和尚“不許回頭”的話,我犯了“戒‘’了。回家路上,銅镲也沒心思敲了。總擔心今後“不好養活”。後來才漸漸明白,那隻不過是個風俗,與好不好養活沒有什麼關系。

散文/王樂群:逛廟會

第三次逛廟會,是與老伴去興城療養。老伴患皮膚病,我陪護她去那裡泡海水、洗溫泉。聽說六十裡外有個廟會,我們與另外兩個人在療養院門口打了一輛計程車前往。那個廟會沖淡了我們每天刻闆式的生活(上午烤電,中午沙浴,下午泡泉)。我們在廟會裡悠閑地逛來逛去,聽着樹上知了不住聲的鳴叫,算計着回家的日子,她想兩個小外孫了。我們在一處攤位前停下腳步,給小外孫們挑選了幾件童裝和玩具。這時女兒打來電話說家裡發生地震,但大人孩子都很安全,讓我們放心療養。老伴一聽,就更加想念小外孫們。我們再也沒興緻逛廟會,急忙擠上一輛中巴,一路顛簸,塵土飛揚,搖搖晃晃站到終點。

臨走那天,紗窗上落着一隻知了,不鳴不叫,一動不動。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廟會上的那隻……

(2022.5.9)

散文/王樂群:逛廟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