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明朝著名文學家馮夢龍作《東周列國志》,開篇一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總括從上古時代到先秦時期,朝代更疊帶來的風雲變幻,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這首詞語言自然流利,氣勢雄渾,音節铿锵,無奈不署作者本名——楊慎。此詞出自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楊慎的一本通俗曆史讀物,後來被改成了《二十一史彈詞》。

馮夢龍“不問自取”,當然不是為了“掠人之美”。隻因為這首詞在明清兩代,家喻戶曉。不過時過境遷,“彈詞”已經消失于曆史的長河之中。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後人想要讀到楊慎的這些“懷古詞”,倒要從馮夢龍和毛宗崗的作品中去尋找了。那麼,毛崇崗點評《三國演義》,馮夢龍撰寫《東周列國志》,為什麼都喜歡引用楊慎的“懷古詞”呢?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這首《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來粗淺地分析一下,楊慎的詞作之是以受歡迎的根本原因!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賞析

《西江月·道德三皇五帝》——明·楊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争虎鬥。

楊慎“懷古詞”是用明代白話寫成,遣詞造句非常通俗,如今的人基本不需翻譯也能讀懂。但是為了照顧一些對古詞不太熟悉的朋友,這裡還是簡單翻譯一下,随後再加一點注釋說明。

道德高尚,如同上古時的三皇、五帝;功名盛大,堪比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王。一朝“禮崩樂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紛紛登場,擾亂了曆史的春秋。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秦朝何其強盛,不過十數年間,便成了漢朝。青史隻留下了幾行姓名,北邙山上,卻埋下了無數的孤墳。前人打下的江山,讓後人占了個便宜。說什麼龍争虎鬥,又有什麼意思?

這首詞寫在楊慎《二十一史彈詞》的第四段“說三分兩晉”,談的是三國到兩晉的曆史。詞中說,古往今來的明君賢主,論道德高尚者,誰能及得上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指包括伏羲、神農、女娲在内的上古神話中,最完美的君主形象。除了這批人之外,再論及帝王建立的功業之大,就要數夏、商、周三個王朝的開國君主了。

有網友認為,“夏後”在這裡指的是“夏朝之後”,其實夏朝的君主就叫“夏後氏”。周朝後來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慢慢就到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的時代。

國家的統治秩序被破壞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紛紛興起了。“五霸七雄鬧春秋”中的“春秋”,不是指春秋時期,而是借孔子《春秋》,作曆史的代稱。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因為“禮崩樂壞”,時代發生了巨變,曆史逐漸進入了一個風雲争霸的時期。時勢造英雄,你看那“個個轟轟烈烈,人人擾擾匆匆”。

秦王橫掃六合,不過才十五年的時間,結果天下就改姓了劉。時間來到漢末,正是三國争雄的時代。魏、蜀、吳人才輩出。

既有明主曹操、劉備、孫權,也有賢臣荀彧、龐統、諸葛亮、魯肅、陸遜等,還有關羽、趙雲、周瑜、太史慈等等,數也數不盡的名将。

可是,曆史上多少的風雲人才,最後都化作了洛陽城外,那北邙山上的孤墳呢?能在青史上留下姓名的人,又有幾個呢?

北邙是洛陽城外的一座山,是古代著名的亂葬崗。曆史上許多失敗的帝王将相,死後也埋在那裡。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詞的最後兩句,“前人耕種後人收,說甚龍争虎鬥”,意指“三家歸晉”。點了本章“說三分和兩晉”的主題。

說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細心的朋友發現。這首詞實則包括了楊慎對“三國歸晉”裡,晉國司馬氏的評價。

三家歸晉之後,因為晉代司馬氏的無能,造成了“衣冠南渡”,是以世人往往是以罵司馬家族的品行和能力不足。

但是楊慎卻認為,一個朝代的興亡是自然規律。就算司馬氏賢明如三皇五帝,能力等同于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君主,他們也改變不了曆史規律。

于是楊慎再次感歎,曆史上那些争強鬥勝的豪傑英雄們,沒有早點悟出其中道理。他們不斷地戰争,殺得屍山血海,攪得地覆天翻。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可是最終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連在史書上留名的機會都沒有。最後隻能埋在北邙山的亂葬崗之上,與風煙為伴,做了孤魂野鬼。

楊慎所有的“懷古詞”,都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帶着很有“元曲”風格。押韻是一韻到底的,讀起來是朗朗上口的。曆史典故的運用,也是通俗易懂的。

詞裡既包含了道家思想,卻又帶着明顯的個人情感色彩。元曲押韻往往不分平仄,因為南北曆史的大融合,以及漢語的“入聲三派”,後來的人漸漸不識平仄。

元曲創作是為了照顧社會底層人民,大量采用口語,讓人覺得非常親切。楊慎曾經寫了一本文學理論書,叫做《詞品》,他在書中提到:

禅為絕欲之說,欲之是以益熾;道家有忘情之說者,情之是以益蕩者。

是以楊慎認為,像禅家和道家那樣徹底地絕欲忘情,是不可取的。于是我們看到,他的“懷古詞”,盡管帶有明顯的道家思想,但是同時也有着對英雄們的深切同情。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另外,楊慎又在他的《詞品》裡面提到:如果有人用了前人的典故,“讀者不知道其出處,不見其工”,會影響對詞的鑒賞。

是以楊慎特别推崇一些“詞俗意佳”的前代詞作。自己填詞,也不避俚語俗言。因而在撰寫通俗曆史讀本的時候,他會故意運用一些淺顯易懂的典故,和明白曉暢的語言。

楊慎這樣的做法,明顯擴大了自己詞作的閱聽人範圍。馮夢龍、毛宗崗等文人,能讀懂其中的典故,自然要為他叫好了。

即使是不知曉這些曆史典故的人,讀了楊慎的“懷古詞”也能領略詞中的大意,并為其中铿锵悲壯的風格感動。

有不知“夏後”是何物的人,讀了以後也能知道“夏後商周”大概是在指三代的帝王;有不知“北邙”的人,看到“荒丘”,也能猜到是在指失敗者的孤墳。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因為運用了白話俚語,且一韻到底,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很強,是以大家都很愛讀。

一首詞中,既有國人最喜愛的曆史興衰話題,又有普通人能夠接受的人生哲學,還帶着對曆史上那“執迷不悟”者的巨大同情,想不成功也難。

結語

據說楊慎是明代文學家中,最早進行“文學通俗化”的名人。他的“懷古詞”,格局雄渾,音調高亢,是以被清代宋鳳翔贊為“字挾風霜,調铿金石”。

由于這種文詞并茂的創作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楊慎的作品被人改編成了彈詞。而他在卷首、卷尾的詞作,又被人引用到傳奇小說當中,直接影響了後世的彈詞與古典小說創作。

從此,古典章回小說的開篇,總是會引用一首某人的《臨江仙》,或者是《西江月》。這種風氣,一直從明朝延續到了當代。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楊慎,寫下一首千古名篇,寫盡了五千年滄海桑田

當武俠小說興起的時候,梁羽生創作《萍蹤俠影錄》等作品,每個章節,還會親自填詞。金庸雖然不擅長填詞,但是也會把章回目錄寫得像古詩詞一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