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安汽車釋出1月報:新能源成績單有點尬,高不成低不就?

正式邁入虎年之後,各大車企紛紛公布各自的1月份成績單,相比其他車企,長安汽車直至情人節當天,才公布自己的1月份銷量快報。

單從銷量上看,長安汽車的表現仍搶眼。然而,在各家車企加速向新能源市場滲透的今天,長安汽車不僅跌出廠商新能源産品銷量榜單,而且無論是新能源轎車,還是新能源SUV方面銷量TOP15,都找不到長安旗下任何一款産品。低端主力“幹”不過主要對手,借助高端發力,産品系列卻陷入“虛假宣傳”漩渦。光鮮銷量的背後,長安汽車正在遭遇尴尬。

無車型登上新能源銷量榜TOP15

在全國乘聯會公布的1月份國内各品牌乘用車銷量排名中,雖然長安汽車超過了上汽大衆,名列第二名,但無論在新能源廠商銷量還是新能源轎車、SUV産品的銷量TOP15排名中,都找不到長安汽車的名字。

要知道,乘聯會資料顯示,中國汽車市場去年12月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已經達到22.6%。而在去年第一季度,當時僅為8.2%。而2021年全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同樣達到14.8%,與兩年前5.8%的滲透率,已經幾乎翻了兩倍。2021年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298.9萬輛,同比增長169.1%,而傳統燃油車去年零售量為1716萬輛,同比下降6%。根據乘聯會對今年的市場銷量預判,已經從預期2022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480萬輛,調整到550萬輛以上,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将達到25%左右。

同時,相比起合資、豪華品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車滲透率方面的滲透力仍然在加速擴大。相比起主流合資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僅為3.3%,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為32.7%。去年底,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高達39%,毫無疑問,自主品牌已經成為推動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的主力軍。

如果梳理一下自主陣營中的主流自主車企,各自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也已經出現分化。參照去年新能源汽車14.8%的市場滲透率,有約50%的自主車企跑赢大盤。對于長安汽車來說,雖然2021年長安新能源突破10萬輛大關,新能源滲透率僅為8.3%,低于平均水準。顯然,與奇瑞、廣汽、上汽等自主兄弟品牌的差距明顯,更不要奢望和龍頭老大比亞迪相提并論了。

僅靠奔奔一台走量車型,能在低端市場撐多久?

2020年,長安新能源銷量3.49萬輛,僅占總銷量的1.74%,明顯落後于行業5.3%水準。2021年該企業的銷量上升至7.65萬輛,但在企業自主車型銷量中占比隻達到4%左右。而随着一些主力車型的相繼翻車,長安新能源正面臨高低兩端均吃緊的局面。

長安汽車釋出1月報:新能源成績單有點尬,高不成低不就?

2021年11月底,長安新能源一則檔案通知在網上曝光,内容顯示:因為終端客戶需求旺盛,受晶片供應不足以及部分地區限電等多重因素影響,導緻工廠産能不足,訂單積壓嚴重,無法及時為客戶傳遞車輛。經研究決定,即日起停止收取相關車型的訂單,車型涉及奔奔E-Star車系和CS55-Rock車系。

不出意料,這樣的舉動,導緻消費者馬上炸了鍋。在長安新能源官方微網誌下方均能看到網友回報的諸多問題,長安奔奔E-Star的投訴量劇增。隻要分析一下2021年的全年銷量,就不難看出 ,長安新能源車的銷量重擔,基本上是落在長安奔奔上。該車去年銷量76381輛,在企業新能源車型銷量中占比高達99.89%。可見該車的得失,對于長安新能源舉足輕重。

根據長安新能源官方報價,奔奔E-Star官方指導價為29800元起。可想而知,親民的價格,已經成為該車競争的一把雙刃劍。然而,比起市場熱銷的宏光MINI,長安奔奔的銷量僅為對方五分之一。

UNI系列沖高遭遇“虛假宣傳”棒喝

至于在高端發力方面,長安汽車近年已經布局新能源高端賽道,欲憑借UNI系列打開局面。然而,2022開年,卻迎來當頭一棒,陷入了“虛假宣傳”的投訴風波中。

根據業界第三方投訴網站車質網的投訴頁面顯示,近兩個月來,有關長安UNI-K的投訴數量明顯增多,從投訴内容看,長安UNI-K被投訴的主要原因為“虛假宣傳”,不少車主在投訴中反映,長安UNI-K宣傳中的流水燈光秀功能在實車中并未配備。有2021款UNI-K車主投訴稱,“長安UNI-K大量宣傳欺騙消費者車輛具有燈光秀功能。實際上市後購買到消費者手裡發現與車輛宣傳的功能根本不一樣,UNI-K實車根本就沒有燈光秀等功能”。

長安汽車釋出1月報:新能源成績單有點尬,高不成低不就?

而且,媒體曝光,此前宣傳的遠端操作自動泊車功能(APA6.0自動泊車)和老闆鍵,也遭到了“閹割”。有消費者稱,當初選擇該車,正是被其新奇炫酷的功能所吸引。然而,車輛到手才發現這個功能沒有那個功能缺失。然而,截至目前,長安官方也沒有對這一事件作出正面回應。

而在去年借助新能源“沖高”,再次成為長安汽車的切入口。2021年8月,長安汽車釋出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阿維塔”。而首款車型在廣州車展前甫一亮相,卻充滿質疑聲音。本來,由長安汽車、華為和甯德時代三巨頭共創成立,堪稱強強聯手的典範。然而,新車亮相後,不僅沒被資本市場看好,引發股價大跌;更招坊間從車輛外觀、命名到定位等方面一片罵聲。

三年後新能源産品滲透率達35%有多難?

而在今年1月24日,長安新能源對外公布産品規劃,除最新的EPA1平台、電動技術、智能技術、全新服務外,還公布了5款新車以及具體上市時間表,其中最早投放市場的A158将于3-4月釋出,并于6-7月傳遞。

長安新能源表示,五年内将推出20餘款全新智能電動汽車,未來三年預計将投放包含轎跑、SUV、MPV等11款全新産品,主推SDA架構。根據規劃,2025年達到300萬輛銷量,其中新能源産品占比達35%。到2030年,打造成為世界級品牌,銷量450萬輛,新能源占比60%。如果按去年長安汽車1,116,003的全年零售銷量成績計算,到2025年全年銷量若無增長,那麼新能源車型銷量也需達到39萬輛才能達到新能源滲透率目标。僅靠奔奔一款産品,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比起其他兄弟品牌的全面布局,長安品牌在電動化方面的行動也嫌遲緩。截至今年1月,除了預計今年第三季度上市的阿維塔科技首款新車外,長安旗下僅推出了藍鲸iDD混動系統琮增加新能源市場競争砝碼。據稱UNI-K PHEV将首搭藍鲸iDD混合動力系統,并計劃于下半年正式上市,但直至目前,仍然沒有進一步資訊。對于長安汽車目前在新能源市場的生存狀況來說,藍鲸iDD混動車型、阿維塔高端新能源品牌,或許還能讓企業三年後新能源産品滲透率達到35%看到希望。當然,這也隻是理論上而已。

南都記者 梁羅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