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南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文化殖民”,這回扯太遠了吧

作者:任微言卿

最近,司馬南釋出了一期新的視訊《邊芹揭秘文化殖民系列》,聽起來給人一種滿滿的“拳拳愛國心”的感覺,隻不過内容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在第一期《美聯社推定傷痕文學》裡,司馬南大放厥詞,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的文化殖民,一本正經的、裹挾着民粹情緒在胡說八道。

司馬南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文化殖民”,這回扯太遠了吧

西方的文化殖民不是沒有,而且現實中的确很嚴重,但“傷痕文學”絕對不是,“傷痕文學”是土生土長的文學流派,是有良心的中國知識分子對曆史的反思,不管這個名稱是國人命名的,還是外國人翻譯的。

傷痕文學的由來很簡單,就是改革開放之後,一些親身經曆了過去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對極“左”路線以及由此帶來的磨難的一種反思。1978年8月11日,盧新華在《文彙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傷痕》的小說,從此類似文學作品就被稱之為“傷痕文學”。

其實,早在《傷痕》發表之前,就有類似的文學作品問世,比如劉心武的《班主任》。事實上,是先有“傷痕文學”這一類型的作品,最後才有了“傷痕文學”這一概念。

“傷痕文學”描繪的不僅僅是知識青年的境遇,也包括廣大老一代革命家、普通城鎮居民、城市勞工、農民,涵蓋當時中國社會的各個群體,是全體中國人的一幅十年生活圖景。

司馬南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文化殖民”,這回扯太遠了吧

“傷痕文學”根植的土壤是中國大地,這一文學形式和名稱,直接源自本土,非“舶來品”,更不是“出口轉内銷”。

西方人确實是想通過文化殖民讓中國人在精神上變色,進而達到和平演變的目的,國内搞知識理論、文學藝術的所謂“精英群體”,主動迎合歐美的想法也大有人在,這也是為什麼一度國内公知橫行的原因。

但“傷痕文學”并非攻擊新中國、攻擊社會主義制度,徹底否定“文革”,是傷痕文學的精神實質,而非什麼“小布爾喬亞式的無病呻吟”、“知識分子吃了幾天苦的矯情和牢騷”,更不是什麼“砍旗”、“诋毀毛主席時代”。恰恰相反,從這些滴血的文字裡,每個讀者都能感受到字裡行間中對國家、對民族那種深深的摯愛,對希望國家富起來、強起來的那種渴望,對探索真理的那種執着。

誠然,西方國家利用優勢文化資源,通過搶占輿論制高點、輸出意識形态的方式對中國開展文化殖民、精神殖民,但“傷痕文學”卻難以為其所用,因為“傷痕文學”的價值恰恰是讓中國人反思曆史、熱愛祖國,呼喚人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這一文學體裁注定了是以愛國主義為主色調,根本無法為“恨國黨”“帶路黨”所利用。

如果要下個定義的話,那麼為文化殖民所鼓呼的文學作品,是“公知文學”,而非“傷痕文學”。

司馬南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文化殖民”,這回扯太遠了吧

當今社會有不少人,不讀書、不思考,别說沉浸下來翻閱一部長篇小說,就是手機上大段大段的文字都難以讀完,這樣的人不在少數。随之而來的就是,他們在關注公共事務、表達意見時,根本就不了解事情本質的來龍去脈,常常是望文生義,主觀臆斷,以網絡上的其他聲音作為自己評判一件事的基準點,而這就窒息了獨立思考,助長了盲從和随大流。

公衆情緒、社會輿論存在被左右或誤導的可能,這就給了很多“意見領袖”裹挾民意,操縱民粹的空間。

一旦這些空間為“網絡推手”所占據,成為他們牟取不當利益的手段,“憤怒的民意”便會無節制地滋生蔓延,真正的民意有時被裹挾其中,有時無奈地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淹沒在“民意沸騰”之中,變得面目全非。

僅以“傷痕文學”為例,有些人執意帶偏輿論風向,利用大衆不熟悉、不了解“傷痕文學”是什麼而大做文章,肆意煽動不滿情緒,不但無端攻擊謾罵“傷痕文學”,添油加醋的制造“原罪”,将其與“抹黑”、“诋毀”劃上等号,現在又搞出“傷痕文學”是“被策劃的”、“被設計的”,是美國人的陰謀這一套說辭。

司馬南如此之說,真是太善于想像,太能天方夜談,太會制造新聞了!

美國人乃至西方社會對我們的文化侵蝕,必須旗幟鮮明地抵制,更要無時無刻保持高度警惕。隻要是美國的陰謀詭計,我們就大張旗鼓地揭露和反對,但絕不可罔顧曆史事實,胡亂樹立“假想敵”。

司馬南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文化殖民”,這回扯太遠了吧
司馬南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文化殖民”,這回扯太遠了吧

值得警惕的是,司馬南在視訊中還重提階級鬥争的老調,用了“牛鬼蛇神”這樣的詞彙,這可不是個啥好苗頭。不過,這也肯定會讓一些被蒙蔽的人如同打了雞血一般興奮和狂熱。

對司馬南來說,他的話對錯不重要,能聳人聽聞才重要。僞裝民意,操弄輿情,是他的拿手好戲。

司馬南把“傷痕文學”說成是西方“文化殖民”,這回扯太遠了吧

這些年,網上被曝光後又反轉的事件太多太多了,等到撥開迷霧、揭示真相,廣大網民方才發現自己被“洗涮”了,被“惡搞”了。

對于那些資訊來源不權威、不清晰的“事實”,對于那些有悖常識的“解密”,如果不能保持高度的冷靜、理性,群眾的情緒被消費不說,還會莫名其妙地成為網絡暴力的幫兇,甚至會遭遇意想不到的誤導甚至傷害。對于那些陳述偏頗、片面的意見,我們需要多留一個心眼,避免被欺騙、被誤導、被蒙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