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認甲骨文|雨:斜風細雨不知歸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2個節氣,雨水。

“雨”這個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繁,但你真的了解這個字嗎?

雨yǔ/yù

字形演變:

學認甲骨文|雨:斜風細雨不知歸

甲骨文的“雨”字由“天”和“雨滴”兩部分構成:表示“天”的部分,通常是由一條橫直線構成的線形符号,而下方斷續豎線或豎點則構成雨的形态。“雨”字的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脈相承,小篆字形多了一根表示雨柱的豎線,且跟最上邊的一條橫直線相接,表示雨水直接由上天的雲層而降。

字義解讀:

學認甲骨文|雨:斜風細雨不知歸

《說文解字》:“雨,水從雲下也。—像天,冂像雲,水零其間也。凡雨之屬皆從雨。”

許慎解釋的大緻意思為:“雨”這個字,表示水從雲而下。字頂部的“一”像天空,一橫下邊的“冂”像雲層,水零落于其間。大凡跟“雨”的意思相關的字,都可以用“雨”字頭作為表意偏旁。

由此可知,“雨”的本義就是表示天空在降雨,漢代劉向的《說苑·貴德》中說:“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前一個“雨”字是說“夏雨”(夏天的雨水),“雨”字用作名詞;後一個“雨”字是說“雨人”(落雨在人的身上),“雨”字用作動詞。

這句話說師長的諄諄教導就像适合草木生長的和風好雨一樣,深入人心、滋潤心田。現在,人們常用“春風化雨”一次來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這是“雨”字兩種基本意義,不過現在關于動詞的用法很少見了。

字義拓展:

和“雨”有關的漢字有許多,包括雲、霄、電、零、震、需等。一些字現在已看不出和“雨”有什麼關聯,但實際上都和“雨”字密切相關。如“零”字,《說文》中解釋是細雨飄落的意思,後引申為如雨一般落下,如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零,不知所雲。”

常用來比喻跟“雨”相似的事物,有“槍林彈雨”“揮汗如雨”“淚下如雨”等。形容生機勃勃的新生事物叫“雨後春筍”,形容天氣和諧、五谷豐登的年景叫“風調雨順”,形容事先做好了準備叫“未雨綢缪”,形容一件大事即将發生叫“山雨欲來”。

有一句俗語叫“舊雨新知”,舊雨指老朋友,新知指新朋友,例如“人情舊雨非今雨,老淨增年是減年”,“故人何許?混忘了江南舊雨。”《水浒傳》中宋江因為平素為人仗義,常在朋友最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被稱為“及時雨”。人生如能得一好友,如久旱後逢及時雨般珍貴啊。

學認甲骨文|雨:斜風細雨不知歸

夾闆上在下雨。記者 姚皓 攝

古人說“雨”:

古人對水的物态變化,不像現代人這麼深刻,但已有相當的認識,在東漢思想家所著的《論衡》一書中提到:“雲霧,雨之微也,夏則為露,冬則為霜,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雨露冰凝者,皆由地發,不從天降也。”文中分别解釋了水由地面蒸發面産生的露、霜、雨、雪四種自然現象。

其次,古人還認為下雨是由河神和龍王掌握的,是以以前很多的村莊都建有河神廟或龍王廟,并定期祭祀,如果長時間不下雨,造成天氣嚴重幹旱,還會舉行特定的求雨儀式。

《呂氏春秋》記載了“成湯祈雨”的故事:商朝建國之後,連續多年大旱無雨,于是成湯在桑林向上天祈禱說:“是不是我沒有處理好政事?是不是我過分使用了百姓?是不是我的宮室過于豪華?……”話還沒說完,大雨就來了。

雨生百谷,是自然的恩賜。人們愛雨、盼雨、祈雨,不是坐享其成,而是即使遇到惡劣環境,依然有渴望通過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念。

學認甲骨文|雨:斜風細雨不知歸

雨大了,打得水花四濺。記者 姚皓 攝

詩詞中的“雨”:

在杜甫的筆下,雨是喜悅的。春雨貴如油,春雨伴随着微風夜來,悄無聲息地滋潤萬物。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唐·杜甫《春夜喜雨》

在女詞人李清照的詩句裡,雨是無情的,一夜的風吹雨打讓海棠凋零,令人心生憐意。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

黃梅時節,江南多雨,細雨綿綿,敲在屋頂瓦片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夾着一股股的細流與屋檐潺潺洩下。池塘水漲,此起彼伏的片片蛙聲,好一幅熱鬧又寂靜的雨景。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趙師秀《約客》

有一位愛國詩人,盡管年逾古稀,又卧病在床,可心中還想着替國家防衛邊疆,在潇潇的風雨聲中聽出金戈鐵馬的铿锵之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南宋·陸遊《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蘇轼的詞,樂觀曠達的胸襟總是激勵着我們前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北宋·蘇轼《定風波》

雨水節氣的到來,意為溫暖柔潤的春天将來臨,讓我們用美好心情迎接早春美景吧!

資料參考:《說文解字》

制圖:胡雅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