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 文 / 自 然 / 生 活
銀 川 晚 報 官 方 文 化 微 信 平 台 |第 1051期
福袋。
尋找記憶中的年味
今年過年,納榮忙得團團轉,店裡生意好得不得了,她和合夥人馮君在一起,一直從早忙到晚。醒獅、鯉魚、福袋……她們做的造型各異、軟萌可愛的花馍特别受歡迎。
“醒獅”出爐。
對于納榮來說,花馍的味道就是過年的味道。她回憶,小時候每年臘月二十九,在蒸饅頭的時候,母親都會為她捏幾個小魚造型的花馍。長大後的納榮,難忘童年吃到的又白又軟、造型生動的花馍,她于2020年回到山東老家,學習花馍的制作并進行了創新。除了想把這種美味帶到銀川,也想讓大家尋找到記憶中的年味。
年年有餘花糕。
“這花馍也叫花饽饽,距今有三百多年曆史。它不僅外觀好看,是純天然手工制作,也是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納榮說,在山東,花饽饽主要分威海大花饽饽和煙台盤饽饽。随着時代發展,這些花馍也在慢慢發生變化,“網紅”花馍應運而生,變得既有傳統情趣,又有現代人喜歡的“萌”味。
受到啟發的納榮在銀川開了一家糕點坊,在制作花馍時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它能上得了銀川人的年夜飯餐桌。
承載最美好的寓意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納榮正忙着制作“醒獅”。隻見她拿着剪刀,在面團上雕琢,不一會兒一頭小醒獅花馍就在手上活靈活現了。這個“醒獅”個頭略小,擁有紅色的獅頭,兩隻大眼睛特别傳神,還有兩圈白絨絨的眉毛。“醒獅花馍最近特别受歡迎,我每天都忙着做它。”納榮說,别看這“醒獅”隻是個饅頭,但它保留了花馍的傳統年味,不僅看着喜慶,納榮還會鄭重其事地用金粉給醒獅“點睛”。
制作醒獅花馍。
納榮制作的祝壽花馍也特别受歡迎。前段時間,她就為一個姑娘的長輩做了祝壽花馍。納榮說,當時制作這個祝壽花馍時,經過與對方商量設計方案,将傳統祝壽花馍上的大型牡丹花,改成了三朵小牡丹花,保留了傳統寓意,但多了不少靈動感。同時還增加了葫蘆、石榴與魚等造型,讓花馍内容更加豐富。“制作出來,這個姑娘的長輩特别喜歡。”納榮說,因為她們的創意設計,吸引了不少人來購買花馍,大家很願意将花馍作為禮物贈送給親朋好友。“店裡的熟客總說,花馍寓意好,有傳統文化氣息,用它作禮物更是不俗氣。”
一團面玩出藝術感
說起花馍的制作,納榮表示,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首先,大家看到的花馍五顔六色,而染色的顔料都是要從天然的食物中提取。藍色是蝶豆花、紅色是紅曲米,這些食物染色鮮亮又健康,吃起來口感也好;和面要和得既不軟也不硬,才更有利于塑形;和好的面用各種模具捏、剪、刻,再放入蒸箱二次發酵。
草莓奶黃包。
“最難的部分其實就是二次發酵,特别是做造型花馍的時候。”納榮笑着說,因為花馍制作中,不同區域的面團累加上去的時間不同,發酵的時候掌握不好時間,有的可能會發不起來,有的可能發酵過度,變成“大胖子”。這對于手藝人來說,是個考驗,全靠平時的手感。是以每次聊起制作傳統花馍的手藝人,納榮臉上總是會出現崇拜之情。她說,那些非遺傳承人,可以用簡單的工具,捏塑人物、動物,制作出鮮豔美麗的花草樹木。“這種手藝,我可能也隻學到了皮毛。”
創意改良讓傳統更豐富多彩
正因為傳統花馍制作技藝難度高,在日常生活中,它并不容易出現在百姓的餐桌上。讓喜慶日子的幸福感在日常蔓延,也成為納榮和合夥人的理想。
為“牡丹”畫上金邊。
開店這些日子,她們對花馍的造型和原材料都進行了改良。在傳統花馍中花和魚造型的基礎上,設計出不同造型的花馍,并按一定主題組合,希望做成既有文化内涵,又兼顧趣味的面點。除了受歡迎的“醒獅”外,她們還創作出了寓意福氣滿滿的“福袋”,寓意财源滾滾的“元寶”,寓意年年有餘的“鯉魚”,以及寓意生活多姿多彩的“新年團圓”花馍等。
除此之外,兩人還會做出很多符合年輕人審美和口味的花馍,比如,裡面包着奶黃的小草莓,還有美味薯條、可愛的蛋殼雞與小青蛙。“很多人也喜歡我們這裡的卡通趣味花馍,那種感覺,就像把年的喜慶延續到了日常。”
新年快樂。
壹度·講武堂筆記|沈克尼:讀兵書說賀蘭山古戰場
2022-02-17
壹度·賀蘭山副刊|聽一一微風吹來,帶着寒冷融化的聲音
2022-02-16
壹度丨什麼樣的文創,才是好文創?
2022-02-15
文圖|馮元春
編輯|七樓 齊雨
值班主任|李振文
銀川市新聞傳媒集團【壹度文化】出品
用最易讀的方式解讀銀川文化
文化深1° 視角多1° 情懷濃1°
深度剖析銀川城市文化現象
獨家記錄銀川文化情懷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