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虎文化與虎的藝術

——華州禮馍的特殊價值

作者:王國征

(注:原文有删節)面花是用面捏蒸制的民俗藝術品,主要分布在盛産小麥的中國北方各省。它的起源與原始祭祀相關,是供祭所用“犧牲”的衍化物,在當今諸項婦女民間美術之中,屬于最古老的一支。陝西華縣的禮馍是中國面花的一絕,它以濃郁的風采,向人們展示出一個中華民族虎文化傳承的神奇世界。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華縣古稱華州,東臨黃河、中帶渭水,南屏巍峨的華山與少華山,因為依二華山而得名,是關中八百裡秦川的膏腴之地。黃河、渭水流域曾經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漢民族的先祖:炎帝生于姜水(扶風、岐山縣境)、黃帝葬于橋山(黃陵縣),均與華州地域相連;有關“中華”的來源,與華夏古字相同,“華夏族依華山而居”(章太炎語),大量的考古發掘佐證了以華山為中心的西部地區是華夏古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以也與二華山相關;在公元前806年,鄭桓公曾在華縣(現下廟鄉東周村一帶)建立過古鄭國的國都;周、秦、漢各代,華州均屬于京畿重地。

上古的炎黃文化,輝煌的古代文明,不僅在史籍和華州文物中大量保留,而且在民間風俗與民間藝術中也大量遺存。當地的皮影戲享譽國内外;當地的農民書法根深葉茂、蓬勃發展,是陝西有名的“農民書法之鄉”;而華州的禮馍作為古老文化的典型載體,在全縣農村的興盛狀況,更于國内罕見。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禮馍,華縣老鄉叫“花花馍”,造型格外精美,遺存的中華民族藝術傳統十分純正。禮馍捏制的形象種類繁多,有單獨的、複合的、組合的各種樣式。單獨的花鳥蟲魚、十二生肖等形象簡練而大氣,複合的金雞鬥蛇、五福(蝙蝠)捧壽等玲珑而精巧,而組合的大個卧虎、立虎、雙頭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充分顯示出當地藝人們的高超技藝。

大老虎禮馍,老鄉稱之為“大谷卷”,是這裡面花最大的一種,一般長有二市尺,高有尺五,重量約十五至二十市斤左右。當人們對它初看時,确是生氣盎然、遍體錦繡的老虎,但再細看時,卻又到處是活靈活現的其它動植物形象。虎的眼睛是由兩朵花組成,眼珠是球狀的花芯;虎的眉毛是橫排的兩條魚,鼻子是一隻仰頭的公雞,兩個虎耳也是兩隻對稱的鳥。虎身軀是一條粗壯的龍,龍身兩旁由嵌有紅棗的盤旋面卷組成雲紋,脊背上插滿使人眼花缭亂的十二生肖、花鳥蟲魚等動植物小面花。虎的尾巴是一條向上翹起的大魚,在魚肚的顯眼處又粘有更小的雞燕花草等小巧動植物。整個老虎實際是由數十種其它形體組成 合而成的,略形色、得神氣,取之象外,寄意傳情,采用的是當地面花通用的意象裝飾手法,處處顯示出藝人們心靈創造的活力。

大老虎禮馍在顔色處理上,同樣發揚了當地面花的優良風格,以白面的本色為主,隻在關鍵部位塗以響亮的大紅、品紅、鮮籃等色,既清爽醒目、豔而不膩 ,又沒有破壞面花供人吃用的食品藝術的要求,可謂畫龍點睛,恰到好處。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華縣現今捏面花的巧手婦女遍布全縣的每個鄉村,各鄉村從老奶奶到媳婦到姑娘,人人都會捏面花。她們的精湛技藝,是在古往今來的輩輩相傳中形成的。她們捏制的大老虎“谷卷”,将虎龍魚奇妙地結合為基本型,雖然背上的插花在不同鄉村的不同藝人手下不盡相同,但虎頭、龍身、魚尾的程式卻是一律不變的。這種“大谷卷”,實際上是虎龍禮馍。按老年藝人們的說法:“魚和龍是一回事,龍是魚生的,都是水裡的蟲蟲,老虎是山上的蟲蟲,合在一搭就是威力很大的神神。”她們還說:“虎頭、龍身的樣子是從祖上傳下來的,有講究、不能變。”

古華州在商周時代與大荔戎、骊戎等少數民族相毗鄰,境内出土有殷商的虎頭銅車匣,有(大明鄉)西漢時期的龍虎柱頂浮雕陶罐等,種種情況表明,上古龍虎文化的融合,在當地留有很深的印銘。有關古代龍虎文化融合在民俗事象中的物證,在當今國内已很難找到,而華州的虎龍禮馍正好就是龍虎文化融合的典型實物。它能在曆經漫長曆史綿亘之後仍在 當地流行,實在是令人驚歎的稀世瑰寶。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它能流傳了下來?這不能不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華州禮馍一向是老 鄉們聯結親友關系的信物和紐帶,“民以食為天”,禮馍的運用貫穿于一年的四時八節和人生禮儀的全過程,是當地使用最廣泛的民俗禮品。

每年過春節,家家蒸嵌有四個紅棗的圓形“大花梗 馍”、半圓形蝴蝶狀的“油幫幫馍”和頂上擰花的小花馍。三種花馍分别按親朋好友的祖孫三輩互贈。老鄉們将“饦馍”還稱為“來往馍”,它同另兩種馍一道送到親友家,被送的親友家留多留少各有含義,留得不同,暗示雙方在“組親”交往中願意達到的深淺程度。如果将送來的全部留下,就是表示對對方“過時節”、遇紅白喜事等均願行禮相助,不會馬虎。

二月二,龍擡頭、虎睜眼,各家蒸盤繞紅棗的“棗山”與“二龍戲珠”等花花馍。“棗山”為三角形,上部的尖頂俗稱“蠍子尾巴”,專門讓孩子吃,認為吃後能“伏五毒”、壯體魄。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清明節掃墓祭祖,農村各戶蒸的是小虎馍、形如柱石的“柱頂石”花馍、燕子馍、鳳雀馍等。掃完墓後,讓男孩子吃小虎馍和柱頂石馍,認為吃了能長得虎勢彪彪、成為頂梁柱;讓女孩子吃燕子馍與鳳雀馍,認為吃後能飛向高處、嫁到好人家。有的農家掃墓時還帶上與家中男丁數目相同的一種圓形“跑虎馍”,讓各人将“跑虎”從墳頭抛下,認為滾得越遠越有出息。還有一些農家,掃墓時蒸一種上面爬小龍的圓花馍,專讓男主人吃,認為吃後“犁地不打掃,上坡不怕滑”。

端陽節的前十天,娘家母親給當了新娘的女兒家送各式小花馍和“娃娃圈”。“娃娃圈”四周挂滿小布虎等各式香包,中間挂一個布娃娃,細心的親家婆婆總要将布娃娃取下,挂在新媳婦房中,這與西周時在孕婦室内挂“虎鼻”的‘“胎教”情形相仿。“看麥黃”與“看忙罷”是華縣一帶獨有的地方風俗。三四月間,“麥梢黃、女看娘”,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給母親送小花馍和兩頭夾棗、彎曲如雲的“雲雲馍”。“雲雲馍”一般帶兩個,如帶了三個就是暗示自己喜得貴子。

六月六,“碌碡卸拔甲,媽媽看冤家”。這天娘看望女兒與外孫,帶的是土名叫“曲連子”的花鍋盔馍。鍋盔正面刻畫有“蓮生貴子”、“送羊”等圖案,取羊與糧諧音,表示娘給女兒送糧;鍋盔中間旋有個圓孔,取意是“圈住娃”,保祐外孫長命。

華州禮馍在一年四時八節的運用,豐富多彩,斑駁絢麗。不過,如果同人生禮儀中生婚壽葬的運用情景相比。那就不隻是“王奶奶與玉奶奶相比,隻差一點”的事了。當地小孩子出生後興作滿月,這時外婆、姑姑、姨姨等女系長輩家均要第一次送虎龍“大谷卷”,同時還要分别送老虎等花馍100個。更有趣的是,外婆給剛滿月的小孩脖項上還要挂一對小老虎花馍,認為挂後能驅除邪魔,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當小孩一周歲後,舅舅家每年元宵節都要送給燈籠,燈籠上要挂上吉慶有餘的兩個墜燈的雞與魚花馍。到孩子長到十二歲,各女系長輩家又第二次分别送虎龍“大谷卷”,老鄉們叫這一次禮儀為“完燈開鎖”,祝賀孩子成人,隆重的程度不亞于做滿月。

孩子成年結婚,當地更視為人生大禮。婚禮上,外婆、老外婆家第三次分别送虎龍“大谷卷”;而姑、姨、姐、舅家各送的是當地稱為“高馍盤”的禮馍。“高馍盤”是在喜堂兩邊豎立的禮馍柱,均由竽箔圍成桶粗的柱芯,上插紅筷子當釘子,用紅繩将各式各樣的花馍由下而上分層纏滿。一般的“高馍盤”高過一丈,所纏花馍為七到九層。一些親戚多的人家的婚禮,豎立的“高馍盤”多達四盤以上,使婚禮的氣氛熱鬧非凡。

當地婚禮迎新娘的方式也很特别。事前,總要找村中被看做’“福全”的婦女蒸兩個巴掌大小的面老虎,用紅絲線将其拴連起來,在新娘進門前迅速挂在她脖子上。待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争吃這一對面虎,據說新娘如果吃了虎尾,就會變成“老虎屁股惹不起”。

對長輩老人祝壽,當地專門蒸有“大壽桃”禮馍和将桃、石榴、佛手連在一起的“一樹結三果”禮馍。祝壽時,興由晚輩給老人碗裡撈“長壽面”風氣,認為老人吃後可以添壽。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當地蒸的“立虎”、“蓮花卷”、上面插花的“花供”圓馍(也叫渾沌)等禮馍,是在人死喪葬和過三周年時用的。過三周年時,頭天叫“哭喪”,用“立虎”等禮馍供祭亡人;第二天叫“喜喪”,這天死者家屬子女脫去孝服,改貼紅對聯,主家散發禮馍,答謝親朋。

華縣豐富的民俗生活為禮馍藝術的流傳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複始的大量運用使之興盛不衰。當地的禮馍藝術展現着勞動群衆的純樸意願,顯現着民俗風情的精神秘奧,仿佛天女撒向人間的爛漫山花,美化着民間的生活,慰藉着老鄉們的心靈。禮馍中樣式、數量以及運用最多的是老虎馍,它們載寓着當地的崇虎民風,使其世世代代傳承。這一淳厚的風尚,也使那種當地禮馍之首的虎龍“大谷卷”,按着嚴格的規範,在重大的人生禮儀中象聖物運用一樣,得以流傳了下來。

華州花花馍的特殊價值

華縣勞動婦女可歌可泣的藝術實踐,為繼承發揚我們民族自己的優秀文化,功績永存。

作者簡介:王國征,1944年8月出生於陝西省神木市,1969年西安美術學院大學畢業,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學研究所學生導師,陝西美中油畫雕塑院院長。受文化部與陝西省獎勵9次。出版個人專著與編撰電視專題10餘部。曆年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美術》雜志《中國美術報》《美術報》《收藏天地》《國際日報》(美)《僑報》(美)等各大傳媒發表美術作品上千次,發表美術論文100餘篇。2003年擔任國家藝術科研課題的負責人和巴黎中國文化年走進中國國家展覽的内容負責人,是1999年中國政府社文最高獎群星獎的獲得者,也是陝西省最具影響力人物獎的獲得者。

圖文來源:網友推薦·文藝視界觀

原文作者:王國征

整理編輯:文藝視界觀、華州文史荟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