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建構中國本土化“鄉土設計”模式

當今,中華民族正進入新的曆史發展階段,鄉村振興戰略與鄉村文化複興成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是中國曆史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地方,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塑造了中國鄉土文化的底色,留下了豐富的鄉土文化遺産及其獨具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蘊含着創新創造的無窮智慧,是我們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塑造新時代中國文化形象的智慧源泉。近些年來,借助設計的力量,促進本土文化創生的“地方設計”或“鄉土設計”實踐在中國已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業已成為改造社會的新文化景觀。

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社會化”實踐運動

如何通過設計盤活鄉土文化遺産資源、激活鄉村活力、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将現代化程序中日漸式微的鄉土傳統,經過理性的再設計過程,使其價值回歸于生産生活的實際,以新的樣态、功能和意義,成就鄉村文明新氣象,已成為目前設計界探索有中國特色藝術鄉建之路的普遍共識。同時,在堅持自身特有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發展邏輯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城鄉交融、同頻共振的新“鄉土設計”實踐範式。

中國的“鄉土設計”實踐是在打破城鄉不平衡,實作共同富裕的國家意識形态導引下,主要由政府引導和扶持,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一種多元一體的行動模式。為破解長期以來影響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促進城鄉協同發展、有序互動,國家啟動了“新農村建設”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發展亟待轉型,鄉村改造迫切需要設計的介入。助力鄉村振興的“鄉土設計”行動依托國家發展戰略,結合科技、經濟、消費、文化創意産業等社會發展趨勢,集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公益組織等各方資源,是一場全社會力量參與的大規模運動,具有更加多元化的表現形式、更多元的價值理念。而傳承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實作共同富裕,共建人類和諧社會的未來可持續發展目标則是其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以平等互惠為基礎的“鄉土設計”新理念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結構形成的曆史中,孕育出了以社會價值為核心的中國傳統設計價值觀,“民本”“生态”“和諧”“适度”“變通”等,這些具有悠久傳統的設計價值理念,至今依然蘊含在鄉土社會的傳統造物活動中,具有生生不息的适應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屬性,值得我們去深入體察和躬習,并将其融入現代設計手段和審美意識進行再創造,使之更好地為現代生活服務。是以,對于設計師而言,首要的任務是破除對新潮設計意識的迷戀和城市設計經驗的自信,放棄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化表達方式,以更加平等的價值觀和發展的眼光,客觀審視鄉村社會的實際,深入發掘鄉土設計價值,創造差異性文化的條件,真正發現聯結鄉村和未來社群的社會設計結合點,而不是僅僅将鄉村視為實驗場,将一些在城市難以消化的設計,直接“代入”或“強入”到鄉村,由此造成資源的浪費。

目前,城鄉設計的許多條件都在進一步持平。随着社會環境的變化、城市工作壓力的增大和生活成本的增加,許多人開始選擇在鄉村尋找機會,拓展新的發展領域;同時,現代設計以消費為中心的狀況也已發生改變,設計正在從專業性和品牌化向大衆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并更加重視人文情感與個性體驗。因而,保留有更多特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的鄉村更具競争力和優勢。加上四通八達的路網交通,覆寫至偏遠鄉村角落的網際網路,以及旅行經驗的不斷豐富,城市和鄉村的時空距離被進一步壓縮。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偏遠地區的可達性和便利性,使鄉村可見度提升,而且城鄉之間的物資交流和勞動力流動性也得到進一步增強。即便鄉村的地景沒有移動或改變,但文化景觀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經過創新發展的鄉村比城市更加宜居,大量的城市中産階層和“Z時代”的年輕人(主要是藝術家、設計師和自由職業者)開始返鄉入鄉,并有意識地選擇一些地方鄉村進行“共居實驗”,或就地創業,或駐地設計,城鄉一體化表現出一種新的樣态。新鄉村社群的形成,自然會産生出新的本地性,傳統鄉居生活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設計與改造,新居民獲得了超越地方的新的家鄉感和歸屬感。交融共生、互惠互利的新鄉民關系一旦形成,鄉風鄉貌被重新塑造,這必将為鄉村帶來更豐富的當代文化生活和更多的工作機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種去中心、分散化的小共同體居住實驗,既能化解危機,又能分散人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這是中國“鄉土設計”的一種新自覺和帶有自我實作價值的新的思想次元。

多元度聚焦的新趨向、路徑與方式

文化振興是大陸鄉村振興戰略之魂,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的滋潤。鄉土是傳統文化的根,鄉土性即代表了文化的差異性,這是人類追求多樣性的出發點。是以,以“鄉土”為本,從實際出發,去探索當地獨具特色的文化,并順應時代潮流,從鄉閑、鄉旅和農耕文化三方面着力進行的文創設計,也是目前中國設計界在國家發展戰略思想指導下,豐富繁榮鄉土文化的一種主要實踐方式。其宗旨是通過設計研究,将基于材料、色彩、造型、功能等鄉土遺産重新進行當代性表達,并通過與文化、科技、視覺、心理等要素巧妙糅合在一起,最終将設計成果服務于鄉民,進而引導和激發鄉民的内生創造力,共建美好生活。這一目标的達成取決于三方面因素:适應社會需求、提升當代價值、形成自主能力。

今天的設計創新,早已超越設計、材料、工藝領域的“線性創新”,走向跨學科研究方法與跨領域內建創新的綜合之路,并且更加強調設計與自然、與科技相結合,服務于社會創新、生态和可持續未來的應用價值。鄉土文化特色的多樣性是大陸極為珍貴的資源。通過設計創意對“鄉土遺産”的創造性轉化,不能脫離本地性,并堅持以品牌塑造為核心,賦予成果以在地标簽,由此帶動相關産業的發展,為此需要處理好不同産業間的協作發展關系,進行協同創新發展。除此之外,還要積極探索如何借助新科技、新消費、新商業手段,最大化地傳播在地文化成果,為其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合力打造“産品—品業—生業”的新“鄉土設計”可持續發展模式。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孕育的母體和富集地。特别是鄉村手工藝多為勞動密集型産業,讓更多的鄉村手工藝恢複元氣,就地生産制作,既能傳承手藝,又綠色環保。由于進入門檻低,十分适合解決鄉村閑置勞動力就業問題,還能促進家庭、鄰裡關系的和諧。然而,由于生産生活方式的變遷,今天從事鄉村傳統手工藝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絕大多數處于後繼乏人的境地。許多鄉村手藝人長期得不到專業技藝教育訓練和文化教育。為此,鄉村發展還必須引入更多的教育資源,代入經濟文化的共賞,發揮好鄉村文化特有的資源優勢和創造性禀賦,有助于将鄉村手工藝等具有生産性質和市場潛質的文化内容作為生态的、和諧的、幸福的發展範式,發揮文化傳承、産業發展和文化富民多元作用,進而為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切實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目前,大陸的城鄉精神文化生活依然有很大的差異,這正可以發揮鄉村振興政府主導的優勢,提高經濟、工作、文化生活、教育資源的配置,通過強化政策扶持、創新收益分享等辦法提高鄉民積極參與“鄉土設計”的培育與實踐,激發新脫貧人口的創新創業意識與活力。針對政府或在地企業的“鄉土設計”活動,則應繼續着力加強産業振興的成果落地;針對鄉民的“鄉土設計”活動,更應深入文化振興,提高人口整體素養,使鄉村真正恢複文化自信、審美自信,以早日實作與城市的共榮共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設計美學研究”(19ZD23)子課題“中國傳統工藝美學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機關: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編輯:劉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