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于調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能配置、内設機構和人員編制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公布了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能配置、内設機構和人員編制的調整。
根據《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管理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負責衛生應急,牽頭組織協調傳染病疫情應對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更名為醫政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應急辦公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更名為醫療應急司。
與此同時,《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職能配置、内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公布。此前,2021年5月13日10時,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在北京市海澱區知春路14号正式挂牌成立,意味着疾控機構的職能,從單純預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維護和促進全人群健康轉變。
時隔9個月,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三定方案」出爐,首次對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的職能配置、内設機構和人員編制進行規範,也推進了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機構、職能、權限、程式、責任的法定化。

圖檔來源:圖蟲創意
國家疾控局由國家衛健委管理,為副部級
根據《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管理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
《規定》中也明确,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管理的國家局,為副部級。
與此同時,下述職責劃入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
1. 制定并組織落實傳染病預防控制規劃、國家免疫規劃以及嚴重危害人民健康公共衛生問題的幹預措施,制定檢疫、監測傳染病目錄;
2. 組織指導傳染病疫情預防控制,編制專項預案并組織實施,指導監督預案演練,釋出傳染病疫情資訊,指導開展寄生蟲病與地方病防控工作;
3. 負責職責範圍内的職業衛生、放射衛生、環境衛生、學校衛生、公共場所衛生、飲用水衛生等公共衛生的監督管理,負責傳染病防治監督,健全衛生健康綜合監督體系;
4. 制定傳染病醫療機構管理辦法并監督實施。
根據《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負責衛生應急工作,牽頭組織協調傳染病疫情應對工作,組織指導傳染病以外的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控制和各類突發公共事件醫療衛生救援,與海關總署建立健全應對口岸公共衛生事件合作機制和通報交流機制。
值得醫療機構注意的是,《規定》中要求,堅持将預防關口前移,健全多管道監測預警機制,建立智慧化預警多點觸發機制,推動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高效協同、無縫銜接,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評估、研判、決策機制,提高評估監測敏感性和準确性。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 更名為 醫政司
根據《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内設機構将作以下四項調整:
1.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更名為醫政司。
醫政司的職責:
一是拟訂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應用、醫療品質和醫療服務等行業管理政策規範、标準并監督實施工作,承擔推進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護理、康複事業發展工作;
二是拟訂公立醫院運作監管、績效評價和考核制度等。
2.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衛生應急辦公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中心)更名為醫療應急司。
醫療應急司的職責:
一是組織協調傳染病疫情應對工作,承擔醫療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組織指導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醫療救治和緊急醫學救援工作;
二是拟訂醫療安全、醫療監督、采供血機構管理以及行風建設等行業管理政策、标準并組織實施;
三是拟訂重大疾病、慢性病防控管理政策規範并監督實施。
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機關黨委(黨組巡視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職責調整。
負責機關和在京直屬機關黨的建設和紀檢工作,上司機關群團組織的工作,承擔内部巡視工作。機關黨委設立機關紀委,承擔機關和在京直屬機關紀檢、黨風廉政建設有關工作。
4. 撤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綜合監督局。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編制職數也随之調整。
根據《通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設19個内設機構及機關黨委(黨組巡視工作上司小組辦公室)、離退休幹部局。機關行政編制464名。設主任1名,副主任4名,司局級上司職數80名(含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1名、機關紀委上司職數1名、衛生健康監察專員10名、離退休幹部局上司職數2名)。
疾控改革又一裡程碑
國家疾控局下設10個内設機構
随着《規定》的公布,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的内設機構(副司局級)首次明确,共10個。
1. 綜合司
2. 規劃财務與法規司
3. 監測預警司
4. 應急處置司
5. 傳染病防控司
6. 衛生與免疫規劃司
7. 綜合監督一司
8. 綜合監督二司
9. 科技教育與國際合作司(港澳台辦公室)
10. 機關黨委(人事司)
随着機構設定的增加,其機關行政編制數量也随之公布。《規定》提到,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機關行政編制170名。設局長 1名、副局長4名 ,正副司長職數32名 (含機關黨委 專職副書記1名、機關紀委上司職數1名)。
目前,距離2021年5月13日國家疾控局正式揭牌成立已接近10個月,标志着疫情後大陸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改革發展正式拉開帷幕。此前,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上司班子「一正四副」已到位,分别為局長王賀勝,副局長常繼樂、沈洪兵、孫陽、盧江。
五位局上司都有醫學背景及醫療衛生領域從業經曆:首任局長王賀勝為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此前主要負責醫改等工作,疫情期間曾「空降」湖北,指導一線疫情防控;常繼樂大學專業是臨床醫學,在衛生行政部門深耕多年;沈洪兵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流行病學專家,自南京醫科大學校長一職調任而來;孫陽曾任國家衛健委衛生應急辦(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揮中心)主任、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盧江則為預防醫學專業出身,于2020年8月上任中國疾控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
國家疾控局的設立,也被認為是「非典」以來公衛體系最大規模的一次調整——原分散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多個司局的疾病預防控制職能統一劃歸到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衛生監督職能回歸疾控系統,呼應了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各界要求強化疾控部門的呼聲。
在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我們看到了「健康中國」的未來。
2018年,國家衛計委、國務院醫改辦被撤銷,新組建機構名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健康」二字被寫進國務院職能部門名稱,意義非比尋常。這代表着大陸要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到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人民群衆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決心。
不論是國家衛健委職能調整,還是國家疾控局「三定方案」公布,都旨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總結固化疫情防控經驗、模式,建立健全平戰結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
這将對中國醫務人員、疾控人員今後的工作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健康界綜合釋出 整理|筱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