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濟南開心麻花劇場走紅,“去劇場看戲”成為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

濟南開心麻花劇場走紅,“去劇場看戲”成為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

大衆日報 記者 朱子钰

春節期間,開業不久的濟南開心麻花劇場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新選擇。《醉後赢家》《舒克和貝塔》《隐婚男女》等喜劇輪番上演,不少觀衆走進劇場,感受舞台上的年味兒。

劇場是什麼?起初,它似乎隻是一個演出場所,“去劇場看戲”,很多人認為這是頗為高端的文化活動;随着它的屬性向文化中心拓展,逐漸成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築,在某種程度上展現着一座城市的品格。

如今,劇場努力在大衆生活中紮得更深,正在成為“生活化”的一部分。

“如果劇場能建立起一個健康的生态,那撒下種子,任它發展,戲劇和戲劇文化一定會處處生根發芽。”這是戲劇學家賴聲川對劇場發展趨勢的某種期待。

不可替代的現場性:

劇場不會消亡的理由

劇場是多種藝術形式組合起來産生奇妙審美效果的藝術空間,也是從創作到接受、從藝術到市場的最終環節。即便大衆能夠通過電影、電視劇,甚至短視訊等形式觀賞表演藝術,但劇場憑借其不可替代的現場性,為戲劇的傳承發展提供了堅實載體。在劇場裡,台上的演員、台下的觀衆,在同一個空間,共同感受藝術的場域力量,這是手機、電腦、電視等載體無法替代的儀式感,也是劇場不會消亡的最重要理由。追溯大陸劇場的發展,哪怕形态形式多樣,現場性一直被重視,以此來保證觀衆能夠獲得最佳觀賞體驗。

據記載,大陸最早的實體建築劇場是戲台,出現在唐代。戲台多為木結構,平面呈四方形,三面敞開,背後有上下場門,觀衆從三面圍觀看戲。宋代劇場被稱作勾闌,作為中國營業性劇場的開端,勾闌延續到元、明以至清初。

元初杜善夫的《莊家不識勾欄》套曲中就有對看戲場景的描述:“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見層層疊疊團圞坐。擡頭觑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觑卻是人旋窩。見幾個婦女向台兒上坐。又不是迎神賽社、不住的擂鼓篩鑼。”大概可以得知,勾欄(同“勾闌”)看戲先付錢,戲台有頂、上面像個鐘樓模樣,觀衆席是個木坡,大家層層圍坐,有的甚至坐上了台。這樣熱鬧的演出情況,讓當時進城的農民感到新奇不已。

明清時期戲樓出現,劇場的觀演建築變得更為精緻,觀衆能夠擷取不同的現場觀感。《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記載,清代宮苑中的戲樓,不僅面積大,而且變單層為兩層或三層。戲樓坐南朝北,和觀戲的殿堂組成四合院。正殿明間是皇帝的席位,兩廊各間賜王公大臣觀戲。

一直以來,劇場被認為是幫助提升鮮活感、現場感等體驗感受的特定表演場地。近代,受歐美的影響,大陸新式的現代劇場出現。1874年,蘭心大劇院重建開幕,觀衆可以在封閉空間欣賞一場氣勢磅礴的演出,極為震撼。蘭心大劇院“觀衆席分上下兩層,上層有豪華包廂,座位面朝舞台橫列,劇場和舞台之間設定樂池。”作為近代上海話劇場的典型舞台樣式,這樣的觀劇氛圍感一直保持至今。

綜合性劇場的變與不變

當下,現代劇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除了對現場性一如既往的追求,它們呈現出不同的發展路徑。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最新資料,2014年至2019年,中國劇場數量從576個增長至977個,但增速逐漸放緩,完成了由快速擴張走向冷靜發展的轉變。

最為普遍的是綜合性劇場。一般來說,它們的規模很大,場地可以容納一千多位觀衆同時觀看,涵蓋不同的表演門類,包括音樂劇、話劇、舞劇等,并且采用聯合或獨自營運演出項目的方式運作。記者梳理發現,2019年,青島大劇院不斷策劃高品質、現象級的演出項目,特别引進了當時大熱綜藝《聲入人心》中人氣較高的幾位演員出演的劇目,如音樂劇《信》《我的遺願清單》,全年接待觀衆約29萬人次;2021年青島大劇院引進被譽為“國内話劇界天花闆”的話劇《如夢之夢》、中央芭蕾舞團的《天鵝湖》等5個項目,再次引爆青島演出市場。一位業内人士向記者透露:“用優質的演藝劇目,吸引更多觀衆走進劇場,仍然是綜合性劇場不變的‘拿手好戲’。”

劇場的功能變得更加多元化。有研究從經營的角度梳理出不同類型的綜合性劇場。如表演藝術中心業态,擁有多種藝術門類的創作生産或演出的能力,對所在的城市文化氛圍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還能承擔文化交流、藝術教育和文創開發的功能,典型代表是國家大劇院、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再如生産經營性劇院,一般同時擁有劇場和劇團,有“保留劇目制”“場團合一制”的特征,典型代表是首都劇場、中國兒童劇場等。

除此之外,更多劇場着眼于年輕觀衆的需求,推出相關文化産品及服務。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副總經理楊樹聰表示,天橋藝術中心劇目的定位是音樂劇、戲劇、兒童劇、舞劇,其實是基于消費人群的定位。除了劇目創作之外,他們結合自己的優勢,在文創方面進行了大力的開發和推廣,還醞釀了一個商業展覽,“在劇場裡做商業展覽是不多見的。”楊樹聰說。

而在行業共識裡,劇場的發展已經融入當地城市的整體文化建設,需要在城市發展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拓展更多的發展空間。

小劇場的優勢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高大上”綜合性劇場一路高歌猛進,同時,受專業主義者與相當高品格觀衆擁趸的小劇場也越來越受歡迎。在劇場正成為“生活化”的努力中,小劇場擔負的責任更大。

與綜合性劇場的“雄心壯志”不同,有從業者堅持用小劇場營造藝術空間新消費場景抓住觀衆。從戲劇的存在及傳播方式看,小劇場是相對于大劇場而言的一種當代戲劇演出形式。它的表演空間小,演員與觀衆貼近,各種要素互相協同呈現最佳的演出效果,令觀衆有完整的戲劇觀賞體驗。

賴聲川曾多次表達了對小劇場形式的認同。他認為,綜合性劇場涵蓋了很多藝術門類,但每個門類需要的表演空間是不一樣的。如果是看話劇,座位與舞台最合适的距離應該在24米之内,一旦超過了,觀衆就看不清演員的表情了,觀看體驗必定大打折扣。“在很多大劇院,第一排座位與舞台的距離已經有十幾米,超過十幾排,觀衆的觀看效果就很差了。”賴聲川表示。

實際上,做好了小劇場,一條街道甚至一個城市同樣會因為它的存在而散發出奇特的吸引力磁場。2015年,賴聲川在上海徐彙區美羅城商場5層建起了屬于自己的劇場——“上劇場”,以此為契機組建“上劇團”。作為為大商城量身定制的精品小劇場,“上劇場”有巧思,其階梯狀的觀衆席整體高于舞台,避免了觀衆總是看到前排觀衆後腦勺的尴尬,同時設定一定數量的“情侶座”。開業7年來,“上劇場”先後推出了《暗戀桃花源》《曾經如是》等劇,一直保持着超高的人氣,遠近聞名。各種文化活動也将這裡作為據點,它不僅是戲劇愛好者的“聖地”,更成為了普通市民的生活方式。

無獨有偶,創立于2003年的開心麻花,在創新劇場表現形式中找到了生存空間,賺到了“多桶金”。目前,開心麻花已經在全國擁有21家劇場,一躍成為國内著名的演出全産業鍊公司。拿濟南開心麻花劇場來說,自2021年8月正式啟幕以來,憑借着獨特的小劇場營運模式,一躍成為“網紅打卡地”。開心麻花劇場配備高科技舞台、先進燈光、音響裝置,極具市場号召力的戲劇品牌,将劇中展現的娛樂精神、生活态度、歡樂和感動一一傳遞給觀衆。在濟南高新區工作的王晨告訴記者,自己花費680元購買了音樂劇《隐婚男女》的門票。2月12日演出當晚,全場600個座位座無虛席,熱鬧非凡。“現場實在是太震撼了,散場後還有很多戲劇發燒友在劇場門口排隊‘打卡’拍照。”王晨說,抛開戲劇本身,小劇場呈現出的舞台效果更加别具一格。

“在内容生産方面,我們要在運維角度拓展新的端口,比如優質小劇場作品的生産。”開心麻花集團副總裁劉岩曾在公開場合介紹,未來,他們要把一些在商圈中或者交通便利的合适場所,做成新劇場,推動劇場在一線、二線甚至三線城市快速成長。

其實,當我們驚歎于紐約百老彙、倫敦西區、日本寶冢這樣的成熟戲劇産業鍊時,國内劇場正在用實際行動一步步縮小差距,用“詩與遠方”和大衆生活連得更緊、走得更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