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文 | 物道說器

來源 | 物道說器(ID:wudaoshuoqi)

最近,有一位阿木爺爺火遍海内外。

不用一滴膠水,不費一顆釘子,他做出了幾千年前的魯班凳、微縮版中國館,讓人歎為觀止。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不僅如此,他還給小孫子做了個會動的小豬佩奇,萌萌的自動泡泡機,驚呆了數千萬網友,贊他是“當代魯班”。

國外網友更好奇:“腦海裡自帶CAD模組化系統!”“這是什麼中國功夫?”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這其實是中國木工的獨門技藝:榫卯。

榫卯,是連接配接山河

何為榫卯?它是用來連接配接兩個構件的方式,凸出為榫,凹進為卯。

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國人就懂得運用榫卯技藝來建造房屋。唐宋時期,人們用其來修建木拱廊橋,不費一釘一鉚,便能持久耐用,如《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浙江泰順的泗溪姐妹橋,類似于虹橋,是清朝康熙年間修建。青山碧水間,灰瓦紅身,檐角飛挑,脊獸靈動,如蛟龍飛騰,如“新月出雲”。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橋上的廊屋,不僅有防風擋雨的作用,還可增加橋拱壓力,助其穩固。這也是廊橋的有趣之處,壓力越大,它越堅固。

若走到橋下,可見到成排木梁相交,形成橋拱。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這些壯碩的木梁,從數百年前便嚴絲密合。木頭之間的交叉斜撐,互相制約,如一雙有力的手臂,守護這一方山河無恙。

數百年的時光,站在橋上的人,換了一代又一代。

唯有這“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的木拱廊橋,靜靜伫立于此,淡看風吹雨打花落去。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穿牆透壁:剖析中國經典古建築》

榫卯,是以柔克剛

榫卯結構中,常見于古建築的是鬥拱。

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翻山越嶺,終于尋到傳說中的大佛光寺。

那裡三面環山,東大殿位于最高台,氣勢雄偉,是典型的唐朝木建構築。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那高大的殿門頓時就給我們打開了。裡面寬有七跨,在昏暗中顯得更加輝煌無比。在一個很大的平台上,有一尊菩薩的坐像,他的侍者們環他而立,猶如一座仙林。”

其屋檐昂揚,鬥拱結構“縱橫恣肆”,如大鵬展翅,又如鷹擊長空。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一千多年裡的鬥轉星移,經曆九個朝代變遷,八次五級以上地震的侵襲,佛光寺東大殿依然巍峨莊嚴。

這得益于其鬥拱結構,層層出挑,起承轉合,以柔克剛,化解震力。

梁思成說:“在這裡,是鬥拱而不是屋頂塑造了建築的形象,中國古典建築中的鬥拱藝術在佛光寺發揮得登峰造極。”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榫卯,中國人的智慧

《圖像中國建築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