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摘|埃隆·馬斯克的決策邏輯:與萬物原理同行!

人的一生中,腦海裡可以産生多少想法?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維爾切克在《萬物原理》一書中給到一個答案:10億次。10億次靈光閃現的想法,有多少會被付諸行動,我們暫不探讨,今天想着重探讨一下從想法到行動的中間環節:決策。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不停歇地面臨大大小小的決策,有的決策可以憑借直覺和慣性決定,即使出現失誤,結果也無傷大雅,但有些決策至關重要,需要謹慎決定。作為一個理性與感性糅雜的複雜生物體,在決策過程中,我們總免不了受到一些幹擾因素的影響,比如情面,比較,偏見,經驗等等。如何提高決策的正确性,以下三種思維可以給到一些參考答案。

書摘|埃隆·馬斯克的決策邏輯:與萬物原理同行!

渾球兒思維

決策的一大難題是情面。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顧及他人的情面,在應該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可有一類人,他們絲毫不受情面影響,朝着自己的目标堅定行動,看起來甚至有些渾球兒。早些年,巴菲特就是一個典型例子。他的孩子遇到車禍,回家把這件事告訴他,他頭也沒擡,第二天才想起來去看看情況。被他收購的公司的創始人,希望保留極少一部分股權作為家族紀念,也被巴菲特毫不留情地拒絕了。同樣有渾球兒那一面的,還有谷歌的創始人拉裡·佩奇。2001年,他不顧其他高管反對,他當着 130 多位同僚的面,直接宣布炒了所有項目經理的鱿魚,事先完全沒有任何通知。

為了更好地了解渾球兒思維,我們先要了解大腦内部一個非常有趣的機制。幾十年前,認知神經科學家邁克爾·加紮尼加思考了一個問題:“假如我們的大腦擁有各個獨立運作的系統,這是不是意味着大腦有統一的意識?”通過長期研究,加紮尼加終于發現,大腦接收的外部資訊是非連續的碎片,就像一張張獨立的圖檔一樣。那連貫的意識是怎麼形成的呢?加紮尼加的研究指出,人的左腦中有一個叙述系統,他把這個系統命名為“诠釋者”。

“诠釋者”會編造故事,把碎片資訊組成有邏輯的故事。就像把圖檔連續播放,變成電影一樣。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讓故事看起來能夠自圓其說,它還可能篡改事實,強加不存在的因果聯系。是以,大腦裡的統一意識都是經過“诠釋者”藝術加工過後的劇本。絕大多數人都毫無覺察地被這個“诠釋者”支配着。我們的意識和感覺其實是大腦加工後的“錯覺”。正因為如此,往往越聰明的人、 越覺得能了解這個世界的人,越容易自欺欺人。但是,有渾球兒思維的人并不屈服于“诠釋者”安排好的劇本。

渾球兒們不欺騙自己,做事不管不顧,敢于死磕,沒心沒肺。得益于這些看似很沒道理的缺點,他們反而擁有了某種“超級理性”。可以說,渾球兒思維擁有大腦的“先天免疫能力”。具體來說,“渾球兒思維”包括以下 6個特點:

不維護自己的正确:喬布斯就是一個典型,他是出了名的反複無常。在公司開會時, 喬布斯經常罵别人的想法一無是處。有的想法即使被他否定了,如果 他後來認為那個想法的确很好,仍然會采用它,絕對不會維護自己的權威和正确。

不在乎别人的評價:拿巴菲特來說,他認為他投資生涯最重要的财富,也是個人品質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内部計分卡,也就是自己給自己的打分。與之對應的外部計分卡,是外界給你的打分。我們不是不需要評價回報,而是要弄清楚應該把哪個評價作為自我挑戰的準則。巴菲特認為,比起聽從外界,聽從自己的内心更重要。

不受制于他人的情感波動:這并不是說渾球兒們自己的情感不會波動,而是說渾球兒們不容易受他人的情感波動影響,這也是優秀運動員必須具備的素質。南韓著名圍棋選手李昌鎬有個綽号叫“石佛”,就是說他下棋的時候面無表情。在一次比賽上,記者給李昌鎬拍了 一百多張照片,洗出來一看,他都是一個表情。

不忌諱殘忍的坦誠:極度坦誠是一種效率最高的溝通方式,雖然經常很殘忍。達利歐就覺得,為什麼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些事上面,是以他就在橋水基金内部建立了“極度坦誠、極度透明”的企業文化。

不同情自己的遭遇:渾球兒幾乎不會有自怨自艾的情緒,這令他們在困境中仍能保持極度樂觀。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在遭遇了一次火箭墜毀後,一群人在酒吧借酒消愁,雖然馬斯克也為财務狀況擔憂,但他還是表現得非常樂觀,确立了新的目标—— 6 個月後重新發射火箭。

永遠追尋偉大的意義:這是有渾球兒思維的人和真正的渾球兒最大的差別。正如愛默生所說:“對于一心向着目标前進的人,全世界都會為他讓路。”《矽谷鋼鐵俠》的作者阿什利·萬斯曾經評價馬斯克,我覺得那是對有渾球兒思維的人很好的一段描寫。他寫道:

馬斯克是有情有義之人,他以一種史詩般的方式呈現喜怒哀樂,他感受最深刻的是自己改變人類命運的使命。是以,他難以意識到他人的強烈情緒,以緻他富有人情味的一面會被掩蓋,令他顯得冷酷無情,不會顧及個體的想法和需求。但很可能隻有這種人,才能将太空網絡的奇思妙想變成現實。

書摘|埃隆·馬斯克的決策邏輯:與萬物原理同行!

告别代際創傷,從了解媽媽開始

2014年,埃隆·馬斯克在南加州大學商學院的畢業演講上,留下了一場5分鐘的精彩分享,他将自己對工作和人生的思考總結為五個要點,其中一點說到了他的決策方式:

不要人雲亦雲去追趕趨勢潮流,從第一性原理的角度來講,不要用類比去論證,而是通過最本質的元素去推論。這樣你才能分辨出哪些是你應該做的,哪些隻是在跟随别人的腳步。當然這很難,但是這是最好的辦法。

這不是馬斯克第一次在公衆面前提及他極力推崇的思維架構:第一性原理。此前在 TED 的采訪中,馬斯克對這個概念給到過更具體地解釋,他說:“有一種好的思維架構,那是實體學的東西,有點兒像第一原理推理,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實體學的角度看待世界,我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傾向于比較别人已經做過了或者正在做這件事情,我們就也去做。這樣思考決策産生的結果是隻能産生細小的疊代發展。第一性原理思 維的思考方式是用實體學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也就是說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這要消耗大量的腦力。”

第一性原理如何在實際決策中發揮作用?以馬斯克的真空膠囊高鐵為例,如果用比較思維或者經驗思維設計新型火車産品,多數人的想法是在現有的功能上做提升,讓動力更強勁,流體力學更好。但是如果用第一性原理分析産品需求,就要回到運輸工具的本質目的:将較多的貨物從A點運輸到B點,這才是最初制造火車等運輸工具的目的,并非一定要用牽引力才能實作更新。在第一性原理的支撐下,馬斯克提出采用磁懸浮加低真空的模式,打造真空膠囊高鐵。

馬斯克在采訪中還舉過一個例子:特斯拉研制電動汽車期間,曾遇到一個難題:電池成本居高不下。當時儲能電池的市場價格是每千瓦時600美元,這個市場價格很穩定,短期内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但是馬斯克從第一性原理角度進行思考:電池組到底是由什麼材料組成的?這些電池原料的市場價格是多少?如果我們購買這些原材料然後組合成電池,需要多少錢?這個答案是,每千瓦時隻需要80美元。從最本質出發,研究電池都是由什麼材料組成,再推算這些原材料加在一起的價格,進而得到電池的最低價格,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馬斯克讓電動車的商業化成為可能。多數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這件事情的現有情況是既定事實,我無法改變,但是馬斯克的想法是,如果這件事在實體層面行得通,那麼我也能做成。

從實體學角度看世界,看待具體決策,可以從事物的本質出發,不被過往的經驗所束縛,也避免和周邊的同類事物過度類比,可以透過重重的迷霧,最快速的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是馬斯克的決策邏輯。透過實體學的基礎理論看世界,除了馬斯克,還有一位學者也是如此,他就是開篇時我們提到的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維爾切克教授。

維爾切克教授在撰寫《萬物原理》一書中曾這樣寫道:從16世紀中葉到現在,在空間上,人類的探索從太陽系擴充到了星系、星雲和整個宇宙;從伽利略幾厘米大的滾球聚焦到了小于10-15米的基本粒子。在時間上,人類既能描述130億年宇宙的演化,也能追蹤壽命隻有10-22秒的希格斯粒子。最後,人類發現紛繁複雜的大千世界隻是由少數非常簡單的基本粒子構成,按照少數基本的實體規律運作,而這些最基本的規律不僅解釋了宇宙的運作規律,還揭示或者提醒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思考萬事萬物應該遵循的基本規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