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春走基層|回歸正軌從“心”啟航

“請四唯街司法所開始點檢。”

“報告指揮中心,四唯街司法所社群矯正對象應到……”

1月25日清晨,《法治日報》記者走進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社群矯正中心,恰逢例行遠端視訊點檢。

新春走基層|回歸正軌從“心”啟航

圖為心理咨詢師楊巧正在為社矯對象做團體心理輔導。劉歡 攝

當天也是心理咨詢師李玮和楊巧為社矯對象進行心理咨詢的日子,心理咨詢的對象是王力(化名)。

王力今年30歲,原是某金融公司職員,因非法吸收公衆存款被判緩刑。

“經過一個小時的心理咨詢,我發現他心理狀态比較穩定,家人也很支援他,再犯罪風險比較低。”李玮說。

有時并沒那麼簡單。去年,楊巧就遇到一個“高風險”的女人。

因為婆媳關系不和,女人被迫和丈夫離婚,但雙方依舊深愛着對方,一直想複婚。為給患有癌症的前夫掙醫藥費,女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但仍舊沒能挽救他的生命。

“我第一次見到她時,她的狀态特别糟糕,不服從管理,自罪感強,災難化思維泛化,情緒呈現抑郁崩潰狀态。”楊巧回憶說。

“對再犯罪高風險社矯對象,我們會請心理咨詢師提出個案矯治的專業方案和建議,定期進行一對一心理矯治工作。”李書依說。

經過5次心理矯治,女人的情緒已逐漸平穩,自罪感減輕,行為也積極起來。

近年來,江岸區社矯局将心理矯正融入社群矯正全過程,由第三方專業機構協助開展心理咨詢、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機幹預等工作,讓回歸正軌的人生從“心”啟航。

“進行心理‘體檢’,是開展心理矯治的第一步。”江岸區社矯局幹警李書依說。

社矯對象入矯當天,江岸區社矯中心都會運用風險評估與心理矯正系統對入矯對象進行多元度再犯罪風險心理測評,包括入矯基本資訊再犯罪風險評估,入矯心理及人格測評,入矯再犯罪風險自我測評。

“這個系統裡有4套試題,供社矯對象自我評測。”李玮說,将心理測評結果與審前調查資訊相結合,進而定位再犯罪風險較高的社群矯正對象,針對個案制定精準的監督管理與教育幫扶措施。

“有些人不認真答題怎麼辦?”

“針對心理測評時敷衍對待,具有掩飾性,心理測評結論中存在明顯認知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可能再犯罪風險對象,我們将開展一對一心理咨詢與高風險排查。”李玮說。

今年是楊巧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第9個年頭。

“2019年,我剛開始為社矯對象做心理咨詢時,以為自己是拯救者。但深入接觸後,發現他們和普通人沒什麼差別,隻是曾經迷失了方向,邊界感模糊。”楊巧說。

近年來,江岸區累計組織心理咨詢1.2萬人次,多元再犯罪風險評估775人次,組織對社群矯正對象開展團體心理疏導528人次,一對一開展心理疏導230人次,心理講座10場次。

“通過心理咨詢,走近他們,傾聽他們,讓他們試着敞開心扉悅納自己。其實,社矯對象更期待得到平等對待。”楊巧說。

記者手記

社群矯正對象是一個特殊群體。

要想真正實作“管得住人、矯治得好”的目标,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近年來,武漢市江岸區在社矯對象的心理矯治方面做了許多有益探索。記者感到欣喜的同時,希望有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進來,打造多元共治的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的良性格局。正如楊巧所說,社矯對象其實和我們一樣,隻不過曾經走錯了一段路。

新春走基層|回歸正軌從“心”啟航

作者|法治日報見習記者 劉歡 全媒體記者 劉志月

來源|法治日報

編輯|渠洋 劉丹 羅琪

有你的“點贊”“在看”

法報君會更努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