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4-7個月的時候,就會進入出牙期了。寶寶發育狀況不同,有些寶寶出牙早,有些則出牙要晚些,這些都屬于正常現象。也有些寶寶甚至在一歲左右才出牙,一歲如果還沒有出牙,就要帶寶寶去正規醫院找牙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出牙期的寶寶脾氣會變得煩躁,愛動,愛哭鬧。但在這個時期,寶寶6個月後,從媽媽身體裡帶來的抗體,也就是免疫力,也會慢慢消失;這個時候寶寶要自己建立免疫系統,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就會出現生病的狀況,家長一定要厘清楚是寶寶生病了,還是出牙呢。

寶寶出牙期有哪些症狀
1、煩躁不安
出牙期的寶寶要比平時更敏感、更加煩躁,總喜歡讓家長抱着進行安慰。
家長可以适當為寶寶按摩臉頰,或使用磨牙棒。
2、口水比平時多
當寶寶出牙之後,寶寶流口水的現象就越來越明顯,出牙時産生的過多唾液會流的下巴濕漉漉的。
家長要注意給寶寶勤換圍兜,避免寶寶長出疹子。
3、牙龈癢,咬東西
随着寶寶出牙,對牙龈神經帶來刺激,寶寶會出現牙龈癢或疼的症狀。寶寶會通過咬玩具或其他東西做出反應。
這時家長可以給寶寶買磨牙棒等物品,來緩解口腔不适。或用手指、口腔清潔棉、或棉簽輕輕擦拭寶寶的牙龈,減輕疼痛。如果寶寶哭的太厲害,無法緩解,影響到睡眠、食欲,請及時帶寶寶去看醫生。
4、體溫升高
出牙期很多寶寶體溫會明顯升高,體溫一般不會超過38°,家長可以放心。家長要注意觀察,如果寶寶體溫達到38.5°以上,要及時帶寶寶就醫,查明病因。
5、睡不安穩
出牙期的寶寶會出現夜醒頻繁的情況,并且煩躁不安,哭鬧,這都是口腔不舒服導緻的寶寶無法正常睡眠,這個時期,要讓寶寶有一個安靜舒适的睡眠環境,避免影響睡眠品質。
寶寶長牙順序
寶寶出牙時間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不同寶寶出牙時間早晚也各不相同,但隻要在個體差異範圍内,都屬于正常的。家長們可以關注寶寶正确的出牙順序,以确定寶寶的出牙狀态。
從這個圖檔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當寶寶10個月時,下門牙應該是早早的已經發育出來了,而上門牙也正在發育中,甚至有的寶寶就連側門齒也都已經長出。
有些寶寶明明到了出牙的年齡,卻遲遲沒有動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寶寶出牙晚的影響因素
1、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或家庭病史,也會對寶寶出牙造成影響。如果父母的牙齒狀況就不好,那麼寶寶的牙齒發育也不會太好。
2、營養
在寶媽懷孕期間,對鈣劑和維生素D等營養攝入不足,也會導緻寶寶出牙晚的情況。
寶寶出牙期間對礦物質鈣、磷尤為重要,家長要注意,寶寶良好的生長發育和體内鈣質營養是否均衡關系密切。
3、外力沖擊
影響寶寶出牙晚,口腔受到外力的沖擊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4、疾病
比如佝偻病、甲狀腺功能減低等。當然導緻乳牙萌出異常的疾病,往往還有身體上的其他異常表現。這需要就醫進行綜合診斷。
出牙晚要補鈣嗎?
在排除掉疾病原因後,隻要飲食均衡合理,營養充足,寶寶是不會缺鈣的。
如果寶寶已經添加輔食,吃一些相對較硬的食物,如手指類食物,磨牙餅幹等,鍛煉寶寶的颌骨和牙床,有利于促進牙齒的萌出。
在寶寶出生的時候,乳牙牙胚就已經藏在牙龈裡了。是以爸爸媽媽不必擔心,寶寶隻是長牙遲些,隻要寶寶身高、體重、頭圍大小、動作發育、語言等生長發育狀況正常,就無需過于焦慮,更不要盲目補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