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主父笑飛】做嫁衣亦快樂

【主父笑飛】做嫁衣亦快樂

優秀論文與優秀期刊是互相成就的,優秀編輯與優秀作者也是互相依靠的。做一個快樂的嫁衣匠,織就的五彩衣也将映襯出自己的一抹美麗。

踏入《世界經濟與政治》編輯部的門檻已有18年。編輯部窗邊始終安靜伫立着一個古老到可以進博物館的綠色鐵皮櫃子,以其殷殷的目光,目睹我韶華漸逝,華發早生。窗外長安街車如流水街如河,逝者依然如斯。猶記剛入職時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裡,“且将新火試新茶”那種新鮮和幹勁——前輩師長的教誨提攜,同志們溫如新春的幫助支援,伴随着期期新刊的油墨之香,刻在了我成長成熟的年輪裡。

編輯之職一如做嫁衣之婦,針針線線,瑣瑣碎碎,絲絲縷縷,方方寸寸,收拾的一襲光鮮披挂在他人之身,年輕時的自己勞累煩惱之餘,心滋些許惆怅——編輯就是為人做嫁衣,辛苦半天,成果是别人的,錯誤卻是自己的,情緒有波動,意志亦有消沉。但是一步步走來,細數如煙過往,那一筆筆修改、一篇篇校樣、一天天重複,一輪輪地疊加,“草不謝榮于春風,本不怨落于秋天”,終歸沉寂了我的浮躁,讓我突然感悟——雁過天空,風輕雲淡。

為人做嫁衣難道不是一個人自願的選擇嗎?不喜歡幕後,則可以選擇站到台前;可是既然選擇了它,便要端正心态,盡自己的職責做好一身身合體、舒适而又美麗的嫁衣。當作者穿上我們縫制的嫁衣,吸引了衆多賓客的欣賞豔羨的目光,擷取了人生的幸福,我們即使身在幕後,當默默地注視着讓人感動的場景時,難道不會由衷地感到高興嗎?不在台前又如何呢?這世上有多少是聚焦在鎂光燈下成為耀眼主角的呢?事實是永遠都是主角少,配角多。大家經常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主角光鮮亮麗的一面,卻不自覺忽略了他們背後付出的辛苦和汗水甚至淚水。誰又能說化妝師、攝影師和配角等相關人員不重要呢?有多少人都是在幕後盡職盡責而無聲奉獻呢?有哪一份工作不是衆多人共同努力的結果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每當逢年過節我們歡天喜地地坐上高鐵、飛機、汽車奔向家人身邊團聚的時候,司機和乘務員哪一位不是在為了成全乘客而舍棄了自己與親人見面的機會?他們自始至終真誠的微笑和熱情的服務,讓每一位乘客都賓至如歸,你何時聽到過他們拉着你絮絮叨叨地訴苦?訴苦必将會使你的付出大打折扣。

是以說,既然做出了選擇,就要對它負責。是在台前還是幕後,考慮清楚再做決定,不要為了很多其他目的選擇了編輯,卻又心有不甘。作者有作者的責任,編輯有編輯的職責,雖有交叉,但更有不同。把作者當“主角”來看,認為編輯隻是無關緊要的“配角”,進而導緻工作心态的變化,總是怨天尤人甚至消極怠工,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對編輯這一職業的認識不夠全面。

作為編輯,首先要樹立編輯為作者服務的意識。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期刊來說,毫無疑問,“米”就是作者的論文。沒有米下鍋,期刊這口“鍋”就做不成“飯”,讀者也是以“挨餓”。而“米”的品質也有好壞,一方面,這取決于作者的學術水準及寫作能力,即能不能提供有觀點、有創新、合規範的高品質論文,這是最根本的;另一方面,則與編輯和作者之間的關系相聯。之是以這麼說,原因在于:其一,編輯對于論文提出的修改意見有助于作者完善論文、提升論文水準,使論文更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對于論文的技術處理不隻是修正了細節上的失誤,包括知識點和寫作規範等各個方面,更重要的是編輯具有更強的政治敏銳性,從編輯出版的角度保證了論文的政治導向,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學術導向統一起來,寓政治于學術之中,最終呈現給讀者的是具有正确思想和學術靈魂、可以長久閱讀的精品學術成果。這樣的修改是讓作者信服的,能夠使作者對雜志和編輯都産生信任,進而吸引他們未來會記得把優質稿件繼續投給雜志,形成雜志的一個優秀稿源庫。其二,編輯在與作者溝通交流的過程當中,真誠認真、細緻耐心的态度無疑也是一種“軟實力”。一篇優秀論文的最終發表是要經過長時間多輪打磨的,編輯不驕不躁,盡可能為作者提供提升論文品質的空間。這種反複溝通與交流能夠把編輯部的修改意見展現得更加明确、清晰,有助于作者拓寬思路、增加深度,使作者對問題的把握更加到位,作者也是以會對編輯與雜志産生深刻的印象和好感。

是以,優秀論文與優秀期刊是互相成就的,優秀編輯與優秀作者也是互相依靠的。期刊有沒有“軟糯的五常大米”做出“香噴噴的米飯”、編輯能不能憑借期刊這一平台獲得進一步的提升和職業上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是離不開作者的。可見服務意識貫穿于編輯工作始終。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忽視編輯出版工作的重要價值和編輯職業的重要職責,就不能真正發自内心地對待編輯工作,結果就會造成“身在曹營心在漢”式編輯。

與此同時,要認識到樹立為作者服務的意識并非說明編輯低人一等。相反,編輯與作者是平等的,可以成為朋友。1983年6月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譯者共同的工作,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系。”有些編輯總覺得自己不如作者,參加學術活動時站得遠遠的,與作者交流的時候緊張得不知道說什麼好,向作者約稿覺得是在低聲下氣地求人,這大可不必。雖然當下都在強調要做學者型編輯,但我們對此要有客觀的認識。首先,術有專攻,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編輯做學術會受到本職工作的很大制約,編輯工作要求高、操作細,編輯勢必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勝任。在這種情況下,要平衡學術研究和編輯工作的關系實屬不易。但是,目前大多數編輯都具有高學曆、有着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以及具備相應的研究能力,還有很多編輯是研究人員兼任的,隻是因為編輯工作的緊密安排,個人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并不能說明編輯技差一籌,編輯們更不能是以而妄自菲薄,感到愧不如人。其次,對于“學者型編輯”要有恰當的了解,避免陷入“學者型編輯=發表學術論文(著作)”的思維定式。積極參加學術會議、與作者進行深入交流等無一不是“學者型編輯”的重要表現。編輯要有自信,因為正是由于編輯毫不吝啬地提供了中肯的意見、積極的建議以及進行細緻的修改,論文的思想表達才更充分、架構更合理、表述更流暢、學術更規範、版式更美觀,論文中的問題和錯誤才會在正式出版前被消除,讀者才能看到一篇篇富有學術營養的好文章,從中受到啟發和引導。每一期雜志出刊都是編輯和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霓裳既成,飽含了雙方的智慧和心血。

這說明作者和編輯的目标是一緻的,都是為了把論文以最好的姿态呈現給大家。編輯作為論文的第一讀者,從編輯經曆和學術素養兩方面對于論文的數翻打磨以至最終發表發揮着無可替換的獨特作用。快點抛棄“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隻不過是為人作嫁衣裳,想來令人神傷”的想法吧!看到一件件漂亮的嫁衣完工,做工精美,款式大方,質料講究,為什麼不由衷感到自豪呢?為什麼非要強調過程的辛苦呢?編輯工匠精神從中得到展現和被認可,結果美好,這就足夠了。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産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上海文藝出版集團原總編輯何承偉老師的一句話讓我感受頗深,他說,出版工作的初心,就是為讀者選擇有價值的内容。紙張印制和數字化呈現,都是我們服務讀者的一種形式。不忘出版工作者的初心,牢記出版工作者的使命,是提升出版軟實力的關鍵所在,也是制定戰略發展的出發點。對于編輯來說,為讀者選擇内容,是一種奮鬥,是一種付出,也是一種享受。同時,為讀者選擇内容,也是一種責任。勇于選擇,敢于擔當,這才形成了編輯人員的脊梁。雖然很多人都覺得期刊和編輯在本機關相對邊緣,但是換個角度去想,既然期刊存在,就說明機關和上司對于它存在價值和意義的肯定。至于為什麼邊緣,我們是不是可以多想想自身的原因呢?假如每個人都全心全意地對待編輯工作,所在期刊辦得蒸蒸日上,在評價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學界赢得良好口碑,呈現深厚思想,産生廣泛影響,引領學術前沿,服務國家戰略,培養學術新人,相信會牆内開花、牆内牆外都香吧!凡事多從自身找原因,不要動辄埋怨責怪别人。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而非遇事牢騷滿腹,不失為有效的上策之選。

無意中看到這樣一句話:“編輯也是一個需要高情商的職業。”我深以為然。積極地展現自我,多走出去參加學術和期刊活動,主動與作者溝通交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作者和學界會對你有更深的認識和認可。開動腦筋,用我們的智慧處理好編輯工作與學術研究的關系,處理好編輯與作者、讀者的關系,讓自己成為一名遊刃有餘、技藝高超的編輯匠;投入精力,把熱情傳遞給作者和讀者,你就是一顆能量無限的小宇宙。

“人生的精彩不是鎂光燈下的聚焦,而是心靈深處的甯靜。”沉下心來,尊重自己的選擇,無悔自己的選擇。“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成人必将達己,植樹自然受蔭,心植雜志、成全作者的同時,又何嘗不是成全了我們自己呢!

做一個快樂的嫁衣匠,織就的五彩衣也将映襯出自己的一抹美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