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主父笑飞】做嫁衣亦快乐

【主父笑飞】做嫁衣亦快乐

优秀论文与优秀期刊是相互成就的,优秀编辑与优秀作者也是相互依靠的。做一个快乐的嫁衣匠,织就的五彩衣也将映衬出自己的一抹美丽。

踏入《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的门槛已有18年。编辑部窗边始终安静伫立着一个古老到可以进博物馆的绿色铁皮柜子,以其殷殷的目光,目睹我韶华渐逝,华发早生。窗外长安街车如流水街如河,逝者依然如斯。犹记刚入职时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且将新火试新茶”那种新鲜和干劲——前辈师长的教诲提携,同志们温如新春的帮助支持,伴随着期期新刊的油墨之香,刻在了我成长成熟的年轮里。

编辑之职一如做嫁衣之妇,针针线线,琐琐碎碎,丝丝缕缕,方方寸寸,收拾的一袭光鲜披挂在他人之身,年轻时的自己劳累烦恼之余,心滋些许惆怅——编辑就是为人做嫁衣,辛苦半天,成果是别人的,错误却是自己的,情绪有波动,意志亦有消沉。但是一步步走来,细数如烟过往,那一笔笔修改、一篇篇校样、一天天重复,一轮轮地叠加,“草不谢荣于春风,本不怨落于秋天”,终归沉寂了我的浮躁,让我突然感悟——雁过天空,风轻云淡。

为人做嫁衣难道不是一个人自愿的选择吗?不喜欢幕后,则可以选择站到台前;可是既然选择了它,便要端正心态,尽自己的职责做好一身身合体、舒适而又美丽的嫁衣。当作者穿上我们缝制的嫁衣,吸引了众多宾客的欣赏艳羡的目光,获取了人生的幸福,我们即使身在幕后,当默默地注视着让人感动的场景时,难道不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吗?不在台前又如何呢?这世上有多少是聚焦在镁光灯下成为耀眼主角的呢?事实是永远都是主角少,配角多。大家经常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主角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不自觉忽略了他们背后付出的辛苦和汗水甚至泪水。谁又能说化妆师、摄影师和配角等相关人员不重要呢?有多少人都是在幕后尽职尽责而无声奉献呢?有哪一份工作不是众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每当逢年过节我们欢天喜地地坐上高铁、飞机、汽车奔向家人身边团聚的时候,司机和乘务员哪一位不是在为了成全乘客而舍弃了自己与亲人见面的机会?他们自始至终真诚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让每一位乘客都宾至如归,你何时听到过他们拉着你絮絮叨叨地诉苦?诉苦必将会使你的付出大打折扣。

所以说,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对它负责。是在台前还是幕后,考虑清楚再做决定,不要为了很多其他目的选择了编辑,却又心有不甘。作者有作者的责任,编辑有编辑的职责,虽有交叉,但更有不同。把作者当“主角”来看,认为编辑只是无关紧要的“配角”,从而导致工作心态的变化,总是怨天尤人甚至消极怠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对编辑这一职业的认识不够全面。

作为编辑,首先要树立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意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期刊来说,毫无疑问,“米”就是作者的论文。没有米下锅,期刊这口“锅”就做不成“饭”,读者也因此“挨饿”。而“米”的质量也有好坏,一方面,这取决于作者的学术水平及写作能力,即能不能提供有观点、有创新、合规范的高质量论文,这是最根本的;另一方面,则与编辑和作者之间的关系相联。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在于:其一,编辑对于论文提出的修改意见有助于作者完善论文、提升论文水准,使论文更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论文的技术处理不只是修正了细节上的失误,包括知识点和写作规范等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编辑具有更强的政治敏锐性,从编辑出版的角度保证了论文的政治导向,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统一起来,寓政治于学术之中,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具有正确思想和学术灵魂、可以长久阅读的精品学术成果。这样的修改是让作者信服的,能够使作者对杂志和编辑都产生信任,从而吸引他们未来会记得把优质稿件继续投给杂志,形成杂志的一个优秀稿源库。其二,编辑在与作者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真诚认真、细致耐心的态度无疑也是一种“软实力”。一篇优秀论文的最终发表是要经过长时间多轮打磨的,编辑不骄不躁,尽可能为作者提供提升论文质量的空间。这种反复沟通与交流能够把编辑部的修改意见体现得更加明确、清晰,有助于作者拓宽思路、增加深度,使作者对问题的把握更加到位,作者也因此会对编辑与杂志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好感。

因此,优秀论文与优秀期刊是相互成就的,优秀编辑与优秀作者也是相互依靠的。期刊有没有“软糯的五常大米”做出“香喷喷的米饭”、编辑能不能凭借期刊这一平台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职业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离不开作者的。可见服务意识贯穿于编辑工作始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忽视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价值和编辑职业的重要职责,就不能真正发自内心地对待编辑工作,结果就会造成“身在曹营心在汉”式编辑。

与此同时,要认识到树立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并非说明编辑低人一等。相反,编辑与作者是平等的,可以成为朋友。1983年6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有些编辑总觉得自己不如作者,参加学术活动时站得远远的,与作者交流的时候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向作者约稿觉得是在低声下气地求人,这大可不必。虽然当下都在强调要做学者型编辑,但我们对此要有客观的认识。首先,术有专攻,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编辑做学术会受到本职工作的很大制约,编辑工作要求高、操作细,编辑势必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胜任。在这种情况下,要平衡学术研究和编辑工作的关系实属不易。但是,当前大多数编辑都具有高学历、有着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以及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还有很多编辑是研究人员兼任的,只是因为编辑工作的紧密安排,个人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明编辑技差一筹,编辑们更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感到愧不如人。其次,对于“学者型编辑”要有恰当的理解,避免陷入“学者型编辑=发表学术论文(著作)”的思维定式。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与作者进行深入交流等无一不是“学者型编辑”的重要表现。编辑要有自信,因为正是由于编辑毫不吝啬地提供了中肯的意见、积极的建议以及进行细致的修改,论文的思想表达才更充分、框架更合理、表述更流畅、学术更规范、版式更美观,论文中的问题和错误才会在正式出版前被消除,读者才能看到一篇篇富有学术营养的好文章,从中受到启发和引导。每一期杂志出刊都是编辑和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霓裳既成,饱含了双方的智慧和心血。

这说明作者和编辑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论文以最好的姿态呈现给大家。编辑作为论文的第一读者,从编辑经历和学术素养两方面对于论文的数翻打磨以至最终发表发挥着无可替换的独特作用。快点抛弃“整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只不过是为人作嫁衣裳,想来令人神伤”的想法吧!看到一件件漂亮的嫁衣完工,做工精美,款式大方,质料讲究,为什么不由衷感到自豪呢?为什么非要强调过程的辛苦呢?编辑工匠精神从中得到体现和被认可,结果美好,这就足够了。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原总编辑何承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受颇深,他说,出版工作的初心,就是为读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纸张印制和数字化呈现,都是我们服务读者的一种形式。不忘出版工作者的初心,牢记出版工作者的使命,是提升出版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制定战略发展的出发点。对于编辑来说,为读者选择内容,是一种奋斗,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享受。同时,为读者选择内容,也是一种责任。勇于选择,敢于担当,这才形成了编辑人员的脊梁。虽然很多人都觉得期刊和编辑在本单位相对边缘,但是换个角度去想,既然期刊存在,就说明单位和领导对于它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至于为什么边缘,我们是不是可以多想想自身的原因呢?假如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地对待编辑工作,所在期刊办得蒸蒸日上,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学界赢得良好口碑,呈现深厚思想,产生广泛影响,引领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战略,培养学术新人,相信会墙内开花、墙内墙外都香吧!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要动辄埋怨责怪别人。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而非遇事牢骚满腹,不失为有效的上策之选。

无意中看到这样一句话:“编辑也是一个需要高情商的职业。”我深以为然。积极地展现自我,多走出去参加学术和期刊活动,主动与作者沟通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作者和学界会对你有更深的认识和认可。开动脑筋,用我们的智慧处理好编辑工作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让自己成为一名游刃有余、技艺高超的编辑匠;投入精力,把热情传递给作者和读者,你就是一颗能量无限的小宇宙。

“人生的精彩不是镁光灯下的聚焦,而是心灵深处的宁静。”沉下心来,尊重自己的选择,无悔自己的选择。“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成人必将达己,植树自然受荫,心植杂志、成全作者的同时,又何尝不是成全了我们自己呢!

做一个快乐的嫁衣匠,织就的五彩衣也将映衬出自己的一抹美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