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每年過完中秋之後,吳東華就開始着手挑選竹子,為元宵賞燈節做準備。三四年竹齡的竹子最适宜制作花燈,當年生的新竹不行,至少也得長足一年半時間,這樣才能保證竹篾的柔韌度。竹子要挑直而少節的,可以節約不少工夫。紮花燈是純手工活兒,原料沒挑選好就得花更多時間去修正,是以在整個制作流程中,選料和備料用的時間最長,正式紮制反而不需要太久,從紮骨架到最後完工,一個熟練的花燈匠人大概四五天就能做好。

吳東華在廣東興甯甯新街道開的紙品鋪,以紮制銷售興甯花燈、觀音燈為主,兼營香燭元寶和其他紙紮,生意還算過得去。客家人的元宵節,風俗與其他民系很有些不同,作為客鄉,興甯地區大約從正月初八開始,以姓氏宗族為機關依次舉行“賞燈”儀式,直到正月十九方結束。臘月是吳東華店鋪的銷售高峰期,随着訂制花燈的人逐漸增多,吳東華夫妻忙碌得腳不沾地——紮架、裁紙、上漿糊、糊紙(金紙、紅紙與色紙)、繪畫、寫字、剪貼、紮紙偶、制作白花和紅花等等,每一個步驟都不能含糊,有的顧客提出特别的要求,吳東華不打折扣,全部一一滿足。“賞燈是大事,花燈裡寄托着人家的财氣、運氣和添丁的福氣,哪能随便對待呢?”他說。道出了興甯人對花燈的普遍了解。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廣東興甯市葉塘鎮河西村磐安客家圍屋(張永林/圖)

興甯花燈主要隻流行于興甯地區,由于具有“添丁”這一特殊寓意,早在元代便衍生出元宵“賞燈”習俗,流傳至今已有600餘年曆史,并産生了手藝代代傳承的花燈制作家族,如興田街道的花燈張、龍田鎮的磐石圍、羅崗鎮甘村的花燈屋、刁坊鎮吳屋、花螺墩羅屋等,曆史都在200年以上,最長的傳承已經超過500年。清代,興甯花燈随着客家人第四、五次人口遷徙從興甯傳至惠陽、淡水、河源、龍門、連平、翁源等地以及廣西和四川等客家人聚居地,并成為地方習俗,享譽全國的連平忠信花燈便源自清中期的興甯花燈。

吳東華正是出自一個紮制花燈的家族。對于制燈世家的孩子而言,制作花燈并不是一件需要特意去學的事,從小耳濡目染,在幫着家中大人打下手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肌肉記憶,自然而然就會了。在吳東華開店的官汕四路,幾家類似的紙品店連成一條線,都是他們吳姓族人開的,其他村鎮紙品鋪的情況亦大抵如此。由于請燈時必須一路燃放鞭炮、敲鑼打鼓、舞龍舞獅,頭腦靈活的店家幹脆連鑼鼓、龍獅一并包辦,紅底的招牌配上擺放在門口五顔六色的獅頭和龍頭,看上去熱鬧非凡,喜氣洋洋。

冬日的天光早早便暗淡下來,在亮着燈火的鋪子裡,吳東華正在紮着花燈骨架,左手手背近虎口位置糊着一團漿糊,友善在制作花燈的時候随時取用;他的族兄、興甯遠近聞名的紮花燈藝人吳國華坐在一旁喝茶,兩人時不時讨論兩句該怎麼紮。店鋪門口晾着兩三個已經紮好的花燈骨架,六角形結構,高約60厘米,直徑80厘米,從内到外三層,從上到下五層,是興甯民間的傳統花燈造型,叫作“大嶺花燈”,專門用于賞燈節。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興甯花燈(張永林/圖)

就精細程度而言,興甯花燈的制作工藝算不上精緻,但因為寄托着添丁、求子、祈福、财運、平安等多重祝願,使得花燈的色彩、裝飾與圖案十分繁複,就拿吳國華紮制的大嶺花燈來說,上下五層結構都各有講究。最上層是蓮瓣形狀的挑出,每片蓮瓣上又裝飾着五彩的蓮花,稱為“昂雲”;第二層叫“金龍騰雲”,每個面以紅紙做底,貼上鎏金的金龍圖案,并在骨架位置以彩色剪紙和圖案加以修飾。第三層是花燈主體,一般做成内外三層,外層是粗大的燈柱,以紅紙或金箔包裹;中層镂空,做成亭台樓閣的形狀,代表安居樂業;内層中空用以裝燈,表面圖案依工匠的制作習慣或顧客要求,可以靈活變化,内容包括胖娃娃、狀元、仙官等人物,龍、鳳、蓮花、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及“人丁興旺、吉祥如意、恭喜發财”等吉祥話,以繪畫、書法、剪紙、拼貼、紙紮等形式進行表達。花燈第四層樣式與第二層大體一緻,紅底金龍(鳳),稱為“龍鳳呈祥”,象征人類繁衍,子孫綿延;第五層是一塊合圍的紅布,此為“燈裙”,可帶可不帶,帶裙的花燈稱為“裙燈”,不帶的就叫“花燈”。

整個花燈裝飾完畢之後,還要“添白花”,這是興甯花燈的靈魂所在,也是它與衆不同之處。在興甯地區,白花代表男孩,家中有男丁出生,謂之“添白花”,要去找制作花燈的師傅定做花燈,到來年元宵“賞燈節”期間,将花燈請回祖屋舉行“升燈儀式”,向祖宗報告家族添丁的喜事。是以,賞燈節的花燈要用白花進行裝飾,點綴白花越多越吉祥,預示着家族瓜瓞綿延,人丁興旺。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興甯客家人在祖屋舉行“升燈”儀式。(張永林/圖)

興甯花燈的種類很多,光賞燈節用的花燈,依照區域和制燈家族的不同各有特色,可視為一種品牌辨別。例如大坪鎮非遺傳承人陳佛光擅長紮龍鳳花燈;磐石圍花燈則以動感著稱,花燈外層用絲線吊着狀元、榜眼、探花等小紙人,絲線兩端與燈籠内的馬達相連,馬達開動的時候帶動絲線卷動,絲線上的小紙人就會随之上下移動,充滿趣味性的同時,傳遞的是努力耕耘時來運轉的積極人生态度。

最為特别的是花螺墩羅屋的燒煙火花燈,紅色的圓桶狀花燈看上去樸實無華,玄機全在圓桶内部。興甯一些區域在進行“暖燈儀式”的時候(即降花燈儀式),會伴随盛大的“燒煙火”活動,主角便是燒煙火花燈。這種花燈一般有五層,折疊在圓桶内部。圓桶底部設有引線,燒的時候,一隊人在旁敲鑼打鼓,一隊人點燃引線,還有一隊人負責拉動繩索,上下牽引煙火架。隻見紅色的火焰中,花燈上下翻飛,内部的造型随着燃燒的推進一層層落下來,次第顯露真容,煙火景物不斷變幻,流光溢彩,将客家人慶祝添丁的喜悅推向高潮。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高懸花燈,再祈福祭祖。(張永林/圖)

正月十五點花燈起源于漢代的燃燈敬佛活動,經唐代發展為燈市,到宋代遍及民間,成為普遍流傳于中國傳統農耕社會的一個民俗活動,娛神的同時也娛人。而在客家人聚集的地區,例如廣東興甯、梅州、河源、連平、惠州等,元宵賞燈甚至比過年還重要,除了包含求财、轉運、求平安等寓意之外,由于客家話裡“燈”與“丁”同音,“賞燈”諧音“上丁”,是以賞燈節亦是新生男丁入族的儀式之一。以現代人眼光來看,客家賞燈節未免太過重男輕女,但回望客家民系形成的曆史,就不難了解客家人對人丁的執着。

客家人是中國獨特的一支民系,它形成于古代中國一次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過程中。在中國曆史上,有六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從秦至清,每一次幾乎都伴随着戰亂和社會動蕩,來自中原的漢民族,為了躲避兵禍戰亂,在長達千年的時序裡,陸續南遷,輾轉千裡,流布于河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四川、湖南、海南、台灣及海外等地,并于南宋時期初步形成客家民系。“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人。過江入八閩,展轉來海濱。”正是對客家人曆史的高度概括。

最初,對于遷入地的土著居民而言,遠道而至的外來者是争奪他們土地的不速之客,“主籍”與“客籍”的劃分更是加劇了敵視與沖突,為了能在陌生的土地站穩腳跟,勢弱的“客籍”族群迫切地需要壯大人口,尤其是健壯年輕的男丁,以便抗衡地方土著,謀求生存權。在講究“安土重遷”和“鄉土觀念”的傳統社會背景下,這群被迫遠離故土的人在颠沛中飽嘗了親人離散的痛苦和客居他鄉的困頓,這些共同記憶幾乎成為一種DNA,深刻于客家人的骨血中,使他們格外重視家族的繁衍和壯大,進而形成了特别的文化習俗。賞燈求子,慶賀新生,正是這種需求的外化表現。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興甯龍嶺圍(張永林/圖)

過完年,到了初七初八就有預訂了花燈的宗族陸續去“請燈”。按照習俗,凡是上一年有男嬰降生的宗族,新生兒的父親都要到花燈匠人那裡定做花燈,以便次年賞燈節升燈;倘若當年族中添了多個新丁,就以最先添丁的家庭為“丁首”,幾家人共同承擔制作花燈和賞燈活動的費用。理論上有幾個男丁降生就做幾盞花燈,但考慮到費用問題,以及懸挂花燈的祖屋上廳的空間,故而通常做法是定做一盞大的花燈,規格以能完整擡進祖屋的門為宜,此外便是越大越好。花燈上以重重燈帶裝飾花燈,一條燈帶代表一個新丁,有幾個新丁就有幾條燈帶。

在興甯,各姓氏的賞燈日不同,如李氏是正月十一賞燈,黃氏是正月十二,羅氏是正月十四等。屆時,除了本宗族人之外,其他同姓或外姓的親朋好友也會備好禮物前來道賀——某日到某村某家賞燈,興甯人記得一清二楚,絕不會出錯。

賞燈日那天一早,由新丁家庭組織同村青年男子,帶着鑼鼓隊和龍燈舞獅隊,一路燃放鞭炮、敲鑼打鼓、舞龍舞獅,熱熱鬧鬧地去紮花燈的匠人那裡“請燈”。“請燈”講究鞭炮聲不斷,炮聲愈隆,人丁愈旺;“請燈”回程經過同姓人家的時候,對方會在自家門前燃放鞭炮,一來表示祝賀,二來沾沾喜氣,把好運接回家。這是過去的風俗。近些年,随着環保理念深入人心,“請燈”已經變為由花燈匠人送至距離祖屋約200米的地方,再由請燈隊伍迎回去。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放孔明燈(張永林/圖)

不同宗族的賞燈日儀式細節略有不同,但大緻都分為“請燈”“升燈”和“暖燈”三個儀式。請回來的花燈先不急着懸挂,而是敬放在祖屋上廳正梁架下,擇定吉時再升燈。等待升燈的這段時間裡,村中高朋滿座,龍騰獅舞,鼓炮齊鳴,好不熱鬧。

“升燈”儀式是賞燈節的高潮部分。有的村升燈前會“搶白花”,白花代表男丁,搶到白花的人意味着财丁興旺;有的村則将“搶白花”放在暖燈儀式之後。吉時一到,“新丁”被父母或祖父母抱着來到祖廳,向祖先焚香拜祭,報上新生兒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以求祖先保佑,禮畢,燈會首事指揮人将花燈往祖屋上上廳的橫梁上吊,與此同時,鞭炮齊鳴,龍燈獅子隊繞着花燈舞動。各家還要将鞭炮從祖公廳接至家中,住得稍遠者,路上須安排人接應,務必使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斷。升燈儀式之後,村中會置辦筵席留親朋們喝“新丁酒”,到了晚上則有放電影、舞龍獅、唱客家山歌、放孔明燈等活動,一直要鬧到深宵方才漸漸散去。

興甯賞燈節:寄托客家人特有的祝福

時代在變遷,火車在興甯赤嶺下圍屋前飛馳而過。(張永林/圖)

一般來說,花燈會懸挂到下一年的賞燈日,新的花燈将舊的替換下來,有一種世代更疊的意味,但也有的村隻懸挂幾日,到了正月十八前後,會舉行一個隆重的“暖燈”儀式,擺上三牲、香燭、酒水等祭品,将花燈降下來放好。暖燈期間會舉辦“飲燈酒”宴會,座位講究論資排輩,輩分高的、年長的坐在上面的正位,俗話叫“坐上橫”;而那些事業有成、孝敬老人的年輕人,也有機會被安排在正位,成為鄉俗教化的表率。

喝完“飲燈酒”就代表着過完新年,返鄉的客家人再次踏上旅程,懷着出人頭地的夢想到他鄉努力打拼,等待着下一個賞燈節的到來。

李若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