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複蘇。2022年的元宵佳節雙喜臨門:長信火種點亮光明與希望,冰雪盛會中國健兒屢創佳績。中華大地張燈結彩,共赴未來。
賞花燈是元宵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一天又稱為“燈節”。元宵燈會、燈節,絢麗多彩,喜慶祥和,凝聚着世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積澱。千百年來,元宵燈火愈發親切、熱烈、鮮活。
一盞盞燈籠亮起,融入中華民族至誠至熱的情感,點燃塵世間溫暖和生生不息的希望。
緣,在千年的燈影中

宮燈,是馳名世界的特種手工藝品。宮燈第四代傳承人翟玉良,曾多次參與天安門燈籠的修繕與制作,為巍巍城樓妝點色彩。
宮燈作為舊時高挂在宮廷内的奢飾品,盡顯豔麗與端莊。如今我們能夠一睹千年前的瑰麗華美,離不開匠人将這份技藝代代相傳。
盡精微,方可緻廣大。宮燈制作過程工藝繁複,各項技藝都需要長期練習。面對傳承困境,他說:“總有一些愛好者會把這些過去老祖宗留下的這個工藝一代一代傳下去。”
不知有多少巧奪天工的宮燈都出于這位能工巧匠的雕镂刻畫。翟玉良堅信,隻要心中希望的燈不滅,那一盞盞從堂前照到巷陌的宮燈,也必定會照亮華夏大地。
緣,是照亮萬家的燈
有一種美,叫中國花燈;有一種傳承,是黑夜裡永不熄滅的明燈。
花燈,又叫“燈彩”。皓月高懸,花市如晝,燈彩烘托了元宵熱熱鬧鬧的氛圍。
“傳統燈彩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對于中國人來說,它形成一種聚集的儀式感。” 堅守燈彩制作的師傅餘光亮,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紮進漂亮的燈籠,帶來屬于元宵的紅火與炙熱。
作為一種獨特而耀眼的民族文化符号,餘光亮老師還重視燈彩技藝的傳承,不僅線上下傳授技藝,還在雲端開辦燈彩講座。授課範圍近到社群居民,遠到海外多個國家,隻為讓更多人感受燈彩文化的浪漫。
燈火萬盞調動人們的相聚與緣分,萬家燈火也因人的團圓有了更美好的意義。
緣,在紋樣的國度裡
燈籠紋的發展變化與元宵燈節的興盛密切相關。絢麗多姿、寓意豐富的燈籠紋已經成為兼具形式美感與文化意蘊的視覺符号,是中國傳統紋樣藝術中非常有底蘊的一個内容,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産。
紋必有意,意必吉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賈玺增,通過對燈籠紋的研究,厘清了燈籠紋樣的發展脈絡、特點和應用範疇。明清時期,燈籠紋與谷穗、蜜蜂、龍鳳等元素有機組合,廣泛應用于服飾和配飾中,寄托風調雨順、吉祥平安、天下喜樂等美好期盼。
秉持這份責任與熱愛,賈玺增教授仍然在深入研究解讀燈籠紋的内涵和象征意義,創造性運用新技術、新理念、新表達,将中華美學精神巧妙熔鑄其中,讓更多的人感受中國紋樣之美。
提燈引路,育夢成光。元宵燈火,在每一個熠熠生輝的樂章裡,閃耀着智慧的光芒,點亮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之燈,照亮華夏兒女共同的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