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西漢 黃褐對鳥菱紋绮“乘雲繡”殘片

馬王堆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

刺繡,古代稱“黹”、“針黹”,今俗稱“繡花”。它以針引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上穿刺運針,以繡迹構成圖案或文字,故又名“針繡”。人們在史前時代用紋身、紋面、紋缋服裝等方式美化生活,以後則用線将花紋縫釘在衣服上,由此創造出了刺繡。由于傳統刺繡多為女性所作,也常稱為“女紅”。從誕生之日起,刺繡始終比同時期的其他紡織品表現出更自由的形态。随着刺繡工藝的技術發展和内容充實,其紋樣也日益顯示出多樣性和多變性。而刺繡不僅是人類生活中的實用品,更是一種反映古代中華人民智慧和審美的藝術品。

商周

根據《尚書 益稷》的記載,早在遠古時代,統治者就用刺繡的方法将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等紋樣裝飾在衣服上。

商周已有專門的紡織業和縫紉工業。絲織品受王室重視,商王室設專管蠶事的文官「女蠶」。西周的染織刺繡已有專門的分工,文獻記載了素衣朱繡,流暢的刺繡線條等情況。但是刺繡實物卻不易儲存,難以目睹。考古曾發現殷商銅觯上黏附的菱形紋刺繡殘片,繡線細而柔軟,并有深淺不一的暈色,其所用針法可能是平繡。商周至漢代約一千多年間,針法以鎖繡類為主,加上少數平繡類針法。商周刺繡式樣具有固定的規格,圖案表現出明顯的次序感,是對等級社會的一種強調。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殷墟玉人

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該玉人身穿龍袍,領圈飾雲雷紋,後背飾黻紋,前胸飾龍頭紋,兩臂飾降龍紋,兩腿飾升龍紋。似目前可見最早的“黼衣繡裳”。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出土的絲繡痕迹

2004年在山西绛縣衡水西周墓地的M1的西壁和北壁,發現了儲存總面積達10平方米左右的荒帷。這件荒帷整體是紅色的絲織品,由兩幅橫拼而成,上下有扉邊,每幅寬80厘米,總高約180-220厘米。在織物上有精美的刺繡圖案,圖案主題是鳳鳥。至少可以觀察到3組大小不同的鳥紋圖案痕迹,是成組的圖案組合,圖案中間是一個大鳳鳥紋的側面形象,大勾喙、圓眼、翅和冠的線條以誇張的手法作大回旋,線條流暢,氣勢磅礴。在大鳳鳥的前後,各有4隻小鳳鳥,上下排列,造型與大鳳鳥基本相像,隻是更加含蓄。這一重要發現說明當時的刺繡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山西绛縣橫水墓地 M1荒帷痕迹 局部

鎖針是現存刺繡實物中最早出現的刺繡針法,橫水出土的刺繡印痕用的就是這種技法,其特點是前針勾後針進而形成曲線的針迹,是中國的發明。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西周紅地刺繡黃藍色三角紋褐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此為紅色平紋毛織物,以相同的經緯度織成,密度為每厘米十五根,Z向加撚。在紅色褐地上用白、黃、藍、粉綠四色合股的毛線,分别以緝針繡出小三角堆砌的幾何圖案,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毛織品。出土時色澤鮮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刺繡。

春秋戰國

戰國秦漢是大陸刺繡史上第一個極盛時期,幾乎每個有絲織品的墓葬中均有刺繡出土,所采用的也都是鎖繡的針法。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龍鳳紋繡,戰國,湖北江陵馬山一号出土

荊州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羅地龍鳳虎紋繡 荊州博物館

此款紋樣主題是龍、鳳、虎,與其它鳥獸紋樣和穿枝花草、藤蔓穿插結合。其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着裝飾作用,又有圖像骨骼的作用。這類圖像組合是戰國時期流行紋樣。此款中龍、鳳頭部寫實,身體部分與花草合為一體,龍、虎相對,龍作行走狀,肢體呈挺胸立腹式曲線;虎體則繞以朱、黑條形相間,細腰瘦尾,身形矯健;鳳則秀體舒展,氣宇軒昂,一幅“鳳鳴、龍嘯,虎吟”畫卷,栩栩如生。羅地以其輕、薄質感與滿繡的紋樣的沉穩、紮實形成鮮明對比。此款繡料(繡地)為“羅”,是中國傳統絲織物品種之一,在一種沒有“糾經”的織機上織出,其經緯組織糾結,顯椒眼紋,有“椒眼日羅”之說。如今常以“紗羅”并稱,其原由在于兩者質地皆輕且薄。“羅”又因其纖柔而被冠以“雲羅”、“霧羅”、“輕羅”。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蟠龍飛鳳紋繡淺黃絹面衾 荊州博物館

荊州市荊州區馬山一号墓出土。近正方形,上端中部有凹口,并包有彩條紋绮的被識。衿面由二十五片具不同花紋的繡絹拼成,正中是由二十三片繡絹綴成的蟠龍飛鳳紋,左右兩側各有一片舞鳳逐龍紋。衿裡用灰白色絹,裡緣用紅棕繡絹。

龍鳳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絲綢刺繡圖案,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的大量龍鳳紋刺繡是當時龍鳳藝術的集中表現。這種題材極易表現,因而應用甚廣,在造型上采用打散、變異、構成等方法,以線條為主,通過其彎曲、纏繞、交錯,顯示了一種飄逸、神奇的美,是浪漫楚風的典型代表。

這些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确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并且浪漫地将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并用,穿插蟠疊,刺繡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展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繡紋樣的重要特征。

漢代

漢代,刺繡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繡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繡制作也邁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繡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缛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漢代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繡技藝和生産的普及。

因為刺繡工藝的成熟,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繡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繡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産生,但是絕大部分的勞動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檔絲織刺繡品的。普通的勞動人民隻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繡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繡殘片,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精美絕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現代的繡工們都汗顔。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信期繡香囊局部 一号墓出土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煙色菱紋羅地信期繡 一号墓出土

信期繡的主題花紋為寫意的燕子,同時配以卷枝花草和穗狀流雲紋。由于燕子是定期南遷北歸的候鳥,每年總是信期歸來,故這種繡品得名“信期繡”。信期繡圖案紋樣單元較小,線條靈動細密,極富美感。乘雲繡是以朱紅、金黃、紫、藏青、绛紅等多色繡線,繡出飛卷的如意頭流雲,以及在雲中僅露出頭部的鳳鳥。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絹地茱萸紋繡局部 一号墓出土

茱萸紋繡等繡品的名稱都是根據其紋樣命名的,茱萸紋繡的圖案由茱萸花、卷草紋和雲紋等組成。漢代以茱萸為吉祥花,寓意消災避難,長生不老。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樹紋鋪絨繡局部 一号墓出土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長壽繡局部

“長壽繡”是在絹地上用朱紅、金黃、土黃和綠四色絲線繡成。穗狀流雲間填以土黃色的雲紋。單元的一端,有朱紅色的一個像頭狀花紋和兩個如意狀花紋,另一端有朱紅和土黃色的如意狀花紋各一個。因随葬遣策自名這類刺繡圖案為“長壽繡”,故名。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西漢“乘雲繡”黃棕娟,采用鎖繡繡出各種旋渦、弧線交織成雲氣

乘雲繡象征“鳳鳥乘雲”,寓意吉祥。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朱色菱紋羅手套

朱紅、淺棕、深綠、鵝黃等各色絲線繡出的穗狀流雲和卷枝花草的“信期繡”絹手套, 直筒露指式。其掌面為菱紋羅,指部和腕部均用絹,掌的上下兩側各飾“千金”縧一周。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漢代刺繡一律都用辮子紋繡法(鎖繡),但其圖案卻無一雷同,且變化多樣,神采飛揚。這件出土于一九八七年新疆洛浦縣山出土的黃色毛布刺繡殘片,向我們展示的是一個S形,類似龍蛇之身的圖案,頭部還頂着似鳳似鳥的卷曲華冠,給人無限的遐想。繡線華麗,繡技娴熟,是又一件漢代的精品之繡。

漢代繡品多為雲紋、卷草、瑞獸等圖案。各種飛動回旋、卷曲回轉的雲氣,與茱萸,蔓草等植物紋相結合,形成漢式圖案的特點。魏晉時期除鳥獸花草外,還擴充至人物、發願文字、山川地理、星辰天象等題材。典型的漢式刺繡有信期繡、長壽繡、乘雲繡、茱萸繡、梅花繡、棋紋繡、鋪絨繡等。花紋機關趨細小,色彩豐富。

西漢刺繡在工藝上仍以鎖繡為主,同時平繡類針法也更加完備。擘絨技法出現,開始有兩三色漸濃漸淡的絲線配色技藝,以達暈染效果。另有打子針法及貼絹、貼羽毛等技藝。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擴寬了刺繡的題材,善男信女往往不惜工本,以繡像來積功德。人們相信刺繡中的每一針代表了一句頌經,一粒佛珠,一次修行,是以通過刺繡過程本身也能達到積福的目的。為了提高生産效率,繡女開始嘗試用表觀效果基本一緻的劈針來代替鎖針。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刺繡佛像供養人,北魏,敦煌莫高窟出土,敦煌研究院藏

敦煌莫高窟出土了一幅北魏時期的刺繡佛像供養人,繡地為本色絹,背面殘存部分橘色绮和米色龜背紋绮。此刺繡原來可能曾懸挂于寺廟或洞窟中,殘損嚴重。刺繡的中心部分應是一坐于蓮花座之上的佛像,着紅色袈裟,作雙腳盤坐的結跏式。佛坐蓮座,蓮花為複瓣覆蓮,由紅、綠等色線分層繡出。

佛左側的菩薩站于蓮盤之上,僅存右手,下着綠裙,兩腿間垂紅色腰帶,紅色帔巾亦下垂,十分飄逸。佛和菩薩之間,穿插有不少忍冬紋。佛像及蓮座殘存高約26厘米,推測原高約在80-90厘米上下,而兩側菩薩原高可能在30-35厘米左右。是以,這幅佛說法圖的兩側上部可能還有菩薩或是飛天。這與北魏時期的一些佛說法圖和雕刻非常接近。刺繡最下方為供養人和發願文,從發願文的落款來看,此刺繡為廣陽王慧安于北魏太和十一年所施。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紋樣複原圖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刺繡人物花卉紋袖頭

北朝(386—581)

中國絲綢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錦靿繡面靴

到了唐宋時期,刺繡藝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刺繡針法基本齊備,各種針法基本均已出現。當時大量采用的是運針平直,隻依靠針與針之間的連接配接方式進行變化的平針技法,它常用多種顔色的絲線繡作,其色彩豐富,是以也有人稱其為“彩繡”。這與唐代刺繡生産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系。

唐代刺繡應用很廣,針法也有新的發展。刺繡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做工精巧,色彩華美,在唐代的文獻和詩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詩"翡翠黃金縷,繡成歌舞衣"、白居易詩"紅樓富家女,金縷刺羅襦"等,都是對于刺繡的詠頌。

唐代的刺繡除了作為服飾用品外,還用于繡作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服務。唐代刺繡的針法,除了運用戰國以來傳統的辮繡外,還采用了平繡、打點繡、纭裥繡等多種針法。纭裥繡又稱退暈繡 ,即現代所稱的戗針繡。它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的色階,使描寫的對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唐代百納袈裟

敦煌千佛洞出土,大英博物館藏。這件百納袈裟中繡件十分精彩,花瓣以平針推暈法繡成。這種長短針相接的繡法開啟了後代畫繡之先河。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紅色绫地寶花織錦繡襪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襪體全長50厘米,襪腰為小寶花織錦,藍地顯黃花。襪面為紅色回紋绫,上刺繡寶花圖案。以綠色圓貼金為中心,采用鎖繡針法,繡黃綠兩色多層次的六瓣花。這種全寶花而無寶花的圖案排列較為少見。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黃地寶色繡鞯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鞯全長50、寬35厘米。鞯,墊在馬鞍之下,以保護馬背和防止馬鞍滑動的的布墊。這款鞯殘片,以黃絹為地。其上用白、棕、藍、綠等色,采用鎖繡針法刺繡出豔麗的唐草寶花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唐代深黃絹刺繡孔雀紋殘件

新疆出土。此繡件用不同色階的黃色,以平針法繡出孔雀紋樣,色彩樸素大方。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唐代刺繡弘忍像

新疆伊利出土,大英博物館藏。由兩片紅色菱紋绮和褐色絹縫接而成。這是典型的釘物繡,以黃色絲線用鎖繡法繡出忍冬紋,将珍珠串連并盤綴在圖案上,外圍用金珠盤成聯珠紋。華麗富貴。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唐代深藍絹綴花幡

敦煌出土,大英博物館藏。在深藍色絹地上,用黃、白等色線繡出八角形花紋。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唐代綠绫地刺繡蝶戀花紋幡頭

敦煌出土,日本正倉院藏。以平針二色推暈或三色推暈繡出牡丹、蝴蝶紋樣。牡丹以黃、綠、紅、褐等色于綠色地相結合,對比強烈,富麗堂皇。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唐代深綠絹刺繡飛鳥、奔鹿、牡丹紋殘片

敦煌千佛洞出土,大英博物館藏。在深綠色絹地上用紅、黃、綠等色繡出花卉、鹿、鳥、蜂等紋樣,色彩搭配和推暈針法相當娴熟,是唐代刺繡進入畫繡時代的先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唐代黑绫刺繡花卉紋殘片

敦煌千佛洞出土,大英博物館藏。此繡件的花卉成三瓣三角形,以平針繡和釘線繡繡成。花瓣用紅、橘紅、黃、藍、淺藍、白等色線推暈繡出。白線和金黃線釘線勾勒花葉輪廓。平針推暈法和釘線勾邊結合得很自然。

唐、宋刺繡已分化為欣賞性刺繡和實用性刺繡兩大類。這兩類都各自發展着,欣賞性繡類,由宗教題材轉向仿摹古人書畫,追求寫實、筆意和風韻;實用性繡類,則廣泛适應當時人們生活方式和使用要求,力求有裝飾效果。

宋代

宋代是手工刺繡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特别是在開創純審美的畫繡方面,更堪稱絕後。繡畫受院體畫影響,山水、樓閣、花鳥、人物等繡畫構圖簡練,形象生動,設色精妙。繡畫及繡法書流行,花鳥繡畫達成熟期。

宋代設立文繡院,繡工約三百人。徽宗皇帝又設繡畫專科,純欣賞性刺繡以仿繡書畫為長,多以名人作品入繡,追求繪畫趣緻和境界。繡畫成為獨立的藝術創作,僅「平針繡」就創出許多新針法。南宋時蘇杭、成都設立錦院。官營刺繡中心移向南方。

宋元時期繡品的種類從針法上分平繡和釘線繡兩大類,從原料是否用金又分為“蹙金繡”和“彩絲繡”兩種。一般蹙金繡大多采用釘線繡法,彩絲繡采用平繡法。宋代改良了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鋼針和發細絲線,針法極細密,色彩運用淡雅素靜。

此期平鏽類有齊針、纏針、套針、接針;釘線鏽類有平金法、圈金、圈銀、拉金鎖、鋪絨、堆绫、貼絹等技術。套針、切針、滾針為此時期創新針法。針法在南宋已達十五、六種之多。元代出現了貼绫繡法,富有立體感。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宋代刺繡秋葵蛱蝶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繡品為扇形冊頁。畫面主要以平針繡成,落在花瓣上的蝴蝶黑白相間,淡黃色的秋葵似在搖曳,均以錯針鋪繡。葉子用摻針從中間向葉尖運針,在于其中勾出葉脈。色調柔和,将繪畫筆意表現得淋漓盡緻。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宋代刺繡黃筌畫花鳥芙蓉、翠鳥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繡品以黃荃畫冊原尺寸大小繡制。翠鳥停立蘆草,芙蓉盛開。繡法以長短針。依花葉不同翻轉和色彩變化交替運針,達到十分逼真的效果。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南宋绛色羅刺繡花鳥璎珞紋殘片

山西出土,故宮博物院藏。繡片由兩幅拼縫在一起的素羅為地,中間有兩隻鸾鳥芙蓉和牡丹禽鳥,邊上有圓點、古錢、墜角文組成的璎珞紋。大片花瓣用套針,花蕊用打籽針,鸾鳥的羽毛用紮針,花莖用辮子股,針法多樣。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南宋褐色羅地金彩紙貼繡纏枝花紋花邊

福建黃升墓出土,福建博物館藏。此花邊為褐色羅地,繡牡丹、荷花、山茶等紋樣。花頭用貼繡金色彩紙,葉用暗綠色綢貼繡,色彩對比強烈。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南宋绛色羅貼繡牡丹紋褡裢

江蘇金壇出土,鎮江博物館藏。此褡裢用貼繡法繡成。先用薄絹剪成牡丹花葉的形狀在用鎖繡辮子股針法繡制花葉輪廓和花莖。圖案布局勻稱,針法嚴密。

遼金元時期的刺繡風格也受宋繡的影響,且非常流行蹙金銀線繡,而元代刺繡也較常見佛教元素。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遼代褐色羅地刺繡團花裙(局部)

内蒙古科爾沁左中旗出土,内蒙古博物館藏。此繡件是裙下擺,在褐色羅地上用金銀線鎖繡繡雙鹿、卷草紋。用深淺藍、白色等推暈。色彩對比鮮明,紋樣華麗。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刺繡團花羅枕

遼代(907—1125)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蹙金繡團窠卷草對雁羅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釘金繡團鳳羅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仙人跨鶴紋繡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刺繡雲紋羅鞋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圈金彩繡花卉紋羅

元代

元代刺繡的觀賞性刺繡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繡理風格。元代在元大都(北京)設立了文繡局,全國各地也廣設繡局。宋繡崇尚名人書畫,偶有佛像繡品。元世祖忽必烈推崇藏傳佛教,刺繡除了作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刺繡主要用于繡制佛像,經卷,幡幢,僧帽等。西藏布達拉宮儲存了不少元代刺繡佛像,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元蒙貴族喜用金線刺繡,故此期金線繡得以大發展。

元代刺繡針法喜用貼绫繡方法,即采用加貼綢料并加以綴繡的做法,富有立體感。但是這些風格華麗奢侈的繡法主要為皇家和貴族所用。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元代棕色羅刺繡花鳥紋夾衫

内蒙古烏盟出土,内蒙古博物館藏。此夾衫為棕色素地羅,全衫兩肩和胸部遍布九十九組刺繡,最大的一組是一對仙鶴。其他還有鳳凰、牡丹、野兔、鹿、魚等。針法以平針為主,另有戗針、打籽針等。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元代藍色绫絨繡法器襯墊

内蒙古阿拉善盟出土,内蒙古博物館藏。此法器襯墊正面為藍色绫地,上繡荷花荷葉、兩隻白鵝在水中遊動,一隻蝴蝶在花上飛舞,四周以打籽針繡三角形邊飾。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元代绛色绫刺繡花卉紋粉撲

江蘇無錫出土,無錫博物館藏。在绛色绫紋羅地上用鋪鎖繡針法繡纏枝牡丹,繡工精緻,紋樣高雅。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元代百衲法器襯墊(局部)

内蒙古阿拉善盟出土,内蒙古博物館藏。此襯墊為多塊繡片縫制,以鎖繡和鋪繡繡成。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元代納紗繡雲龍紋護膝

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藏。在湖色紗地上,以經緯繡的正二絲串繡法繡龍雲紋。繡面效果似錦緞,配色華麗。龍紋三爪、張口、上唇繡如意頭形,釘一周金葉作裝飾。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元代 環編繡花卉紋鞋

明代

明代手工藝極為發達,明代刺繡承繼宋繡傳統,且表現出自己的特色。刺繡用途廣泛,品種豐富,成為大陸曆史上刺繡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

一般實用繡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娴熟洗練,而且趨向繁缛華麗的風尚;藝術繡作,承襲宋繡,推陳出新,特别是出現以刺繡著稱的「露香園」繡,開一代風氣。其構思講究、用材精妙天成,繡工善美,風格得以聞名傳世、名噪一時。「繡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繡家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刺繡原本僅以絲線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繡、發繡、紙繡、貼絨繡、戳紗繡、平金繡等出現,露香園顧繡還嘗試将草、胎兒細發入繡畫,大大擴張了刺繡藝術的範疇。衍生了新的繡類。明朝中期新創灑線繡 ,大面積釘繡也是前所未見的新技法。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紅織金緞地緝線繡纏枝花四合如意雲紋袈裟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明代紅色領绫刺繡鳳穿花紋經面

故宮博物院藏。此為寺廟經書皮面。繡地為紅色四合如意暗花绫。用紅、藍、綠、白、黃五色及金銀線,做二色或三色推暈繡。針法有散套針、斜纏針、接針、打籽針、釘線、蹙金等多種針法。上部繡五色雲紋,雲下繡桃花,右繡牽牛花,花下用蹙金繡鳳凰,并用強撚金線勾勒鳳的輪廓,鳳右繡石榴,鳳下繡珊瑚寶珠海水江崖。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明代黃地灑線繡判官捉小鬼紋經面

故宮博物院藏。此為寺廟經書皮面。以黃紗為地,用黃色衣線繡菱形紋地,複用紅黃藍綠白等色線做暈色,針法有反戗針、纏針、散套針、松針、滾針、刻鱗針、正戗針、高繡。上部繡一條緊抓火珠的升龍,龍下繡碩大的寶葫蘆,葫蘆内繡松樹、山崗和頭戴紗帽、左腳踩鬼右手高舉狼牙棒的判官,高繡針法繡人、虎的眼睛,刻鱗針繡龍鱗片,十分逼真有神氣。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故宮博物院藏。此繡品以紅色直經紗為地,采用串針、散套針、齊針、平金、緝線等針法,做二三暈色法以果綠絲線繡菱形錦地紋,複以紅藍黃綠線繡雲、花葉、地面,以五彩絨線及金線繡茶花、桃花、秋千、火珠、人物。繡面風格明暗有緻,色彩豔麗。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明代深綠地刺繡佛說紋挂布

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藝術陳列館藏。繡件全幅共繡十二尊佛,縱三行橫四行,每尊佛盤坐蓮花台,用五彩絲線繡光芒四射的背光。大小形式一樣,唯佛的雙手或合十或做各種手印,均有不同。主以鋪繡針法繡制。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明代萬曆皇帝紗地緝線繡麒麟紋

定陵博物館藏。緝線繡麒麟方補是織成後縫補到袍服上的,麒麟海水八寶都用金線繡釘出輪廓,線條流轉飛舞,風格華麗。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明代紅素羅刺繡龍火二章蔽膝

定陵博物館藏。此繡件為紅素羅地,上繡十二章紋樣中的二章紋龍、火紋。龍四周繡四合雲、骨朵雲,下方繡三個桃形的火焰紋。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香色地靈仙祝壽漳絨繡五彩

過肩雲龍襕袍料改墊

清早期(17世紀早期)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黃綢地滿繡雲金龍紋方補

明中期(16世紀)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紅紗地灑線繡雲金龍紋方補

明晚期(16—17世紀早期)

明代刺繡以灑線繡最為新穎突出。灑線繡用雙股撚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繡制,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線繡是納線的前身,屬北方繡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後灑線繡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為例,它用三股線、絨線、撚線、包梗線、孔雀羽線、花夾線6種線、12種針法制成,是明代刺繡的精品。屬北方繡系的還有山東魯繡、衣線繡和輯線繡。

清代

清代刺繡是集傳統刺繡之大成的時期。早期繼承明代傳統,所繡物像變化較大,多用幾何圖案和大型纏枝花卉,富于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用色和諧,風格古樸、典雅大方。喜用金針及墊繡技法,繡品題材廣泛、形象傳神。清代中期花紋圖案趨向小巧精細,受西畫影響,使用西洋花卉圖案,用色豔麗豪華。

清代織繡工藝以最精良的技術生産帝王官員用品。城市中出現經營刺繡工藝品的行莊,許多畫家參與刺繡畫稿設計工作,刺繡品類萬千,日用品為刺繡主流,全國形成地方特色的刺繡如蘇繡、蜀繡、粵繡、湘繡等。各樹特色,形成争奇鬥妍的局面。

清朝道光元年刊出有史以來第一本刺繡專書「繡譜」,為丁佩所着。清末西學東漸,沈壽融會西方寫實表現,創「仿真繡」,針法多變且富立體感。沈壽于多處執教刺繡,并口述撰「雪宧繡譜」。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清代青緞刺繡葫蘆

福鶴補子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清代芝麻紗刺繡雲福夔龍紋補子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清明黃色綢繡彩雲蝠八仙雙喜金龍紋女單龍袍(清代光緒孝定景皇後在其大婚慶典期間穿用)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清紅色綢繡金雙喜蝶紋單氅衣(清代光緒孝定景皇後在其大婚慶典期間穿用)

明清時期,刺繡技術和生産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各地刺繡采用豐富的針法,突出各自的題材,逐漸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藝術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四大名繡”之稱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此外,魯繡、汴繡等流派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刺繡從誕生之日起,始終比同時期的其他紡織品表現出更自由的形态。随着刺繡工藝的技術發展和内容充實,其紋樣也日益顯示出多樣性和多變性。刺繡不僅是人類生活中的實用品,更是一種反映古代中華人民智慧和審美的藝術品。它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手工藝,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完——

以上内容來自于博物格古

|時代·鄉創周刊 |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刺繡發展簡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