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末故事|中國人的詩情“元宵”

周末故事|中國人的詩情“元宵”

文字&講述| 于昕

【 敬 請 收 聽 】

Today's Story

喜慶紅火的元宵節,是傳統中國年中一個最重要的文化因子之一。

2008年,元宵節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這個已經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出現在曆代文人墨客的詩中、詞中、小說中,诠釋着東方人含蓄的浪漫。這也注定了元宵節是一個詩情的節日。其實在大陸古代,元宵節就是一個浪漫的節日。

元宵節被稱為「上元節」、「元夕節」、「燈節」。與除夕夜相比,元宵夜才是古代少男少女們在一年中最期盼的一天,因為終于可以出來見面了。

周末故事|中國人的詩情“元宵”

在宋代以前,中國實行的是嚴格的宵禁制度。到了唐朝,上元節開禁三天,女孩子隻有到了元宵燈會這天,才會被允許結伴出門看燈賞玩。這正好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美麗邂逅的機會。

在古代,年年此夜,華燈通照。人團月圓之時的元宵節這一天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留下了許多美麗詩詞與傳說故事。

愛情故事,當然要始于相遇,而邂逅相遇的場景,最為著名的當屬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那句:「衆裡尋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還有歐陽修《生查子》:「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這是曆史上對于元宵之夜人間愛情的最美诠釋,亦是許多有情男女最向往的傾情時光。

周末故事|中國人的詩情“元宵”

流傳至今的「破鏡重圓」的美麗典故,也是與元宵有關。

當年衣錦華貴、才貌雙全的樂昌公主,嫁給了滿腹詩書的一代才子徐德言。然而不久,敵軍壓境,滅國在即。

徐德言擔心滅國後夫妻離散,便與公主商定,打破一面銅鏡,各持一半,作為日後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街市,以獲得對方的消息。

不久,國家滅亡,新任國君亂點鴛鴦,将公主送給了一位将軍。自此,公主終日郁郁寡歡。終于盼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便讓身旁的老仆人拿着半面銅鏡,去街上大聲叫賣。

與此同時,徐德言懷念妻子,不惜長途跋涉,上京尋訪,終于在元宵節那一天,如約地拿着半面銅鏡來到街上。轉來轉去,突然發現一位老仆人也在叫賣着半面銅鏡。他上前拿過來一看,與自己的半面銅鏡正吻合。

周末故事|中國人的詩情“元宵”

徐德言睹物思人,不覺淚流滿面。問了老仆人才知道,樂昌公主已落入楊府,料想無法再見,愈加傷心起來。

他忍不住在半面鏡上寫下了一首詩——《破鏡詩》,托老仆人帶回去。詩中寫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複嫦娥影,空留明月輝。」

公主看完丈夫的題詩,悲痛欲絕,終日水米不進。将軍盤問再三,才知其中緣由,深為打動,索性成人之美,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讓他們二人團聚回歸故裡。

這一段佳話被四處傳揚,便有了「破鏡重圓」的美麗典故。

花好月圓人團圓

LANTERN FESTIVAL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轉眼間又到了正月十五。

雖然元宵節代表着「正月裡的年」徹底結束了,但月色舊婵娟,燈火仍闌珊。隻要愛的人在身邊,接下來的日子皆是甜。

周末故事|中國人的詩情“元宵”

編輯:果味

校對:洛川

音頻制作:劉星達

圖檔:攝圖網

資料核實、校正:震宇

吉林廣播電視台 丨 吉林大喇叭

周末故事|中國人的詩情“元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