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格局,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

格局,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

主播 | 樊登讀書 · 安東尼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說: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

蘇轼的一生,屢遭貶谪,四海飄零,但他有一種超然的格局,無論面對什麼,總能泰然處之。

身處順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處逆境,他能承受最壞的。

他能享受命運的饋贈,也能承擔人世的打擊,無論好的壞的,都變成了他生命裡的風景。

格局,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

蘇轼《和董傳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讀書能變化氣質,飽讀詩書,人的氣質自然會得到升華。

蘇轼不僅博覽群書,還自創“八面受敵”讀書法,教誨後世無數讀書人。

蘇轼《又答王庠書》:

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讀之。

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讀,但得其所求者耳。

故願學者,每次做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隻以此意求之,勿生餘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

此雖愚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蘇轼認為,人們在讀書時,往往會感到處處都是有用的知識,就像“八面受敵”一樣,不知從何下手,總是讀時歡欣鼓舞,讀後一無所得。

蘇轼的方法是,好書要讀多遍,每一遍隻帶着一個主題去探索。

蘇轼讀《漢書》,即将内容分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貨等,就像打仗那樣,把一本書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最後把一本書真正讀透。

同時,蘇轼會花比大部分人都要用功的精力去抄書背書。

是以,才能夠有後來的從先秦百家,漢代大賦,再到唐代詩歌,無一不通,無一不精的蘇轼。

儒家給了他家國天下的使命;道家給了他潇灑豁達的心态;佛家給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

蘇轼《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正是那些讀過的書,給了他生命的養料,智慧的靈魂,成就了他格局和胸懷。

即使後來飄零半生,貶谪大半個中國,他都有了一顆安定的心。

格局,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隻行路,不讀書,不過是個郵差;隻讀書,不行路,多半是個書呆子。

蘇轼少年出川,之後伴随着升遷、調任、貶谪,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這也豐富了他的人生閱曆,這才有後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蘇轼。

走過長江邊的赤壁,有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走過杭州的西湖,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在黃州吃過豬肉,有了“淨洗铛,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

在嶺南吃過荔枝,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正因為閱盡了山川河湖,閱盡了人情風貌,閱盡了一草一木,才能擁有這樣的人生格局,寫出不朽的詩篇。

才有了“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放,才有了“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的浪漫,才有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

格局,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

讀書,讀的是有字之書,行路,讀的是無字之書。

見識得越多,就愈發現我們所在的天地狹小。

曾經我們那些看起來了不得的事情,也就沒那麼重要。

心态和格局才能愈發寬廣。

經曆繁華,人生就會變得厚重;走過世界,格局才能變得開闊。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蘇轼這一生遇到過很多人,明白很多事。

父親蘇洵不畏強權,對抗聲名鵲起的王安石,他開始明白什麼是風骨;

妻子王弗溫柔大方,卻不幸早逝,讓他明白什麼是深情,什麼是無常;

弟弟蘇轍遭牽連貶谪,對哥哥卻始終沒有怨言,讓他明白什麼是親情;

朋友章惇強勢逼人把他流放海南,但他學會寬容與饒恕。

密州的難民,讓他明白為生民立命的意義。

黃州的醉漢,讓他開始放下名位和驕傲,“自喜漸不為人識”。

海南的土著,讓他的貶谪之旅,竟然變成傳道之路。

百年光陰,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每一種相遇都是一種緣分,人有好壞,但緣分沒有。

朋友帶來溫暖,敵人帶來痛苦,他們讓我們懂得人世間的真善美,也讓我們看清了假惡醜。

是他們,讓我們成熟、成長,是他們成就了我們的格局。

格局,就是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遇過的人

以歡喜心看事,事事皆為我而生;

以慈悲心看人,人人皆為我而來。

讀過的書,改變氣質,沉澱智慧;

走過的路,開闊眼界,放大心胸;

遇見的人,讓我們懂得歡喜和慈悲。

點個「在看」,讀更多的書,走更多的路,遇見更多的人。

不斷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才能超越平庸,改變氣質,成就宏大氣象。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fairy wings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