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喇家遺址發現一碗面條,面條中的兩種配料,說明這碗面條味道不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古代的社會都充滿了好奇,尤其是原始社會時期古人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他們能吃得飽,穿得暖嗎?其實,這一問題的答案都在喇家遺址中,因為專家出土了一碗面條,裡面兩種配料讓我們對古人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認識,究竟是什麼配料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從頭揭秘吧。

喇家遺址發現一碗面條,面條中的兩種配料,說明這碗面條味道不錯

(本文所有圖檔,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号作者删除。圖檔與内容無關,請勿對号入座)

喇家遺址位于青海民和縣的喇家村,是一處新石器的時代的人類聚居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曆史。在上世紀70年代,當地村民在此處開荒耕地的時候,經常能挖出來一些古代陶器和石器,甚至有時候還能發現遺骸。後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就被縣裡的文化局知道了,于是他們安排了幾位考古專家到喇家村調查,并對發現陶器的區域進行保護。專家們經過深入研究,确定這是一處史前遺迹,但由于當時不具備發掘條件,是以一直到1999年喇家遺址才被人們所知。

喇家遺址發現一碗面條,面條中的兩種配料,說明這碗面條味道不錯

自1999年以來,專家們對喇家遺址進行了發掘和清理,結果令所有人都感到驚奇的是,在喇家遺址的土層下竟然有數千具古人遺骸,經過法醫鑒定這些遺骸都是非自然死亡。專家們推測,或許是4000年前發生了一場災難,将喇家人的聚落徹底摧毀,并且這場災難突如其來,很多人都來不及逃走,由此專家們也想到西方著名的“龐貝”,而此後喇家遺址也被人們稱為“東方龐貝”。

喇家遺址發現一碗面條,面條中的兩種配料,說明這碗面條味道不錯

除了遺骸之外,專家們也清理出大量的房屋遺址,出土了陶器,如陶罐和陶碗,并且還發現了大量動物遺骸,表明了當時的喇家人已經開始圈養牲畜。值得一提的是,專家們在清理一處房屋遺址時,在門口竟然發現了一個倒扣在地下的陶碗,比我們現在用的碗要小,專家小心翼翼地将陶碗拿起了,結果剛拿到一半碗裡就掉下來一坨東西。于是,專家們蹲在地上仔細觀察,發現這坨東西的頂部有幾根米黃色物質清晰可見,後來經過化學鑒定竟然是面條,不過和現在的面條不同。

專家們表示,這碗面條是用黍米面做的,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黃米面,通常用來做糕點或者是釀酒,因為黃米面的口感不好,是以我們現在都不用它生産面條,而主要用小麥面。在當時,古人還沒有小麥,是以也就隻能夠用黍米,不過讓專家們感到疑惑的是,這碗面條的口味究竟怎樣呢?

喇家遺址發現一碗面條,面條中的兩種配料,說明這碗面條味道不錯

一碗面條能儲存4000多年确實罕見,是以專家也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在後來還發現面裡面有大量的動物油脂,由此說明古人在面條中加入了肉湯,否則怎麼會有油脂呢?對此,專家們都表示,這不是一碗普通的清水白面,而是一碗香噴噴的肉湯面。不僅如此,專家們在面條中還發現了一些灰白色硬物,經過化驗确定是碎骨渣,而且還是野豬骨頭,但可惜的是專家們沒有發現肉,說明了當時他們把肉和湯分開,肉直接吃,等肉吃完了再用肉湯煮面,期間也許不小心把碎骨渣倒進了面中。

喇家遺址發現一碗面條,面條中的兩種配料,說明這碗面條味道不錯

肉湯和骨渣的發現,也讓我們對當時喇家人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認識,他們不僅能吃得飽,甚至還能吃得好,并且從他們圈養牲畜也能說明從不缺肉食,或許有些人甚至都很肥胖。我們可以想想一下,一個人喇家人煮好了一大碗肉湯面,站在門口一邊曬着太陽,一邊大口的吃着香噴噴的面條,心裡還想着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規劃。突然,一陣地動山搖打破了他的 計劃,接踵而來的便是一場地震災難,他趕忙丢下手中的碗就跑,但可惜沒跑多遠就掉進了一條地縫中,隻留下這碗面被泥沙掩埋,直到4000多年後被專家發現才重見天日。

喇家遺址發現一碗面條,面條中的兩種配料,說明這碗面條味道不錯

不管怎麼說,喇家遺址的面條是一個偉大的發現,也是現如今專家們研究喇家遺址,或者是同時期其他遺址的重要資料,因為它是喇家人生活最真實的,最直接的反應,揭秘了當時古人的生活水準,還讓我們知道了更多鮮為人知的曆史奧秘。

參考資料:

《東方龐貝》作者:王仁湘,出版社: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曆史撰稿人:劉立江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