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金剛鑽,别攬瓷器活。這說的就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锔瓷。锔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锔釘”再修複起來的技術。近日,華商報-二三裡資訊采訪了寶雞一名锔瓷匠人,來對這門古老手藝一探究竟。

現年69歲的孫寶建是一名锔瓷匠人,一堆殘瓷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為一件件獨具韻味的藝術作品。在渭濱區東四路一家屬院内的一間地下室,就是孫寶建的工作室,面積不到十平方,但裡面滿滿當當的放滿了物件。
“锔瓷重在锔釘,釘的尺寸、形狀等取決于被修複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賦形。”
孫寶建告訴記者,锔釘取材大都來源于薄厚不同的銅闆,做得好的锔瓷能破瓷重圓,滴水不漏。
孫寶建是一家大型機關的老工匠,當時屬于技術最好的“八級工”,退休後的孫寶建沒别的愛好,就是愛喝茶,對茶藝和茶器有講究。“茶器基本上都是瓷器,容易破損,留着沒法用,扔了可惜,我就想着要是能修補就不可惜了,慢慢的就開始接觸锔瓷。”
此後,孫寶建專心鑽研此門技藝,遇到難題随時通過網絡向老師或同行請教,不斷提高自己。因為有之前工匠的基礎,漸漸地,一件件器物在他手裡被修複,重新派上用場。孫寶建在工藝上與時俱進,錾刻、鑲嵌、貼花,再加上符合現代審美的文創元素,創新研究出蓮花釘、梅花釘等花釘,一件件受傷的瓷器,在他的手下,枯木逢春,再次綻放藝術的魅力。經朋友們口口相傳,找孫寶建锔瓷的越來越多。
從宋代的建盞,清代的青花,民國時期的紫砂,到現代日用的茶器,近十年間,經曆蛻變和重生的殘碎器物,孫寶建锔過不計其數,他坦言,修複之後的器物不可能和原來一樣,但锔過的器物卻自有一種獨特魅力,不可複制。
如何利用“金剛鑽”完成瓷器修補工作的呢?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對縫,對破損的瓷器恢複原狀準備修補;第二步定位點記,根據瓷器的紋飾結構以及樣式張合位置和位點,确定锔釘數量和位置;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剛鑽打孔。以前的人們用金剛鑽鑽孔打孔,現在都是電動的鑽頭;第四步锔釘,锔釘制作展現手藝人的水準,锔釘的韌性和制作锔釘的水準,也決定着锔補器皿的使用壽命,也是對锔瓷人的一大考驗。
孫寶建說,有了裂縫,就用锔釘。有一塊瓷器不在了,就要補缺。“包口、錾刻都是锔瓷手法。锔活裡面看似簡單好像就是一個锔釘,但是還有很多的手法在其中配合使用。”
孫寶建說,随着社會發展,大家經濟條件越來越好,瓷碗摔碎了可以換一個新的,锔瓷這門手藝也在人們的記憶中慢慢隐去。“不僅守藝更要傳藝。隻要有願意學的,我就願意教。”
任昊是孫寶建的徒弟,學藝一年多的他說:“師傅教人從來都是傾囊相授,我也會一直學下去。”
孫寶建說:“我覺得修複後的器物在有了锔釘的加入後更具美感。因為锔瓷不僅是修複破碎的器物,更多的是修補一份情感。”
華商報記者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