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宝鸡大爷自学“锔瓷”手艺,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就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锔瓷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钉”再修复起来的技术。近日,华商报-二三里资讯采访了宝鸡一名锔瓷匠人,来对这门古老手艺一探究竟。

宝鸡大爷自学“锔瓷”手艺,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现年69岁的孙宝建是一名锔瓷匠人,一堆残瓷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为一件件独具韵味的艺术作品。在渭滨区东四路一家属院内的一间地下室,就是孙宝建的工作室,面积不到十平方,但里面满满当当的放满了物件。

“锔瓷重在锔钉,钉的尺寸、形状等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随物赋形。”

孙宝建告诉记者,锔钉取材大都来源于薄厚不同的铜板,做得好的锔瓷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宝鸡大爷自学“锔瓷”手艺,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孙宝建是一家大型单位的老工匠,当时属于技术最好的“八级工”,退休后的孙宝建没别的爱好,就是爱喝茶,对茶艺和茶器有讲究。“茶器基本上都是瓷器,容易破损,留着没法用,扔了可惜,我就想着要是能修补就不可惜了,慢慢的就开始接触锔瓷。”

此后,孙宝建专心钻研此门技艺,遇到难题随时通过网络向老师或同行请教,不断提高自己。因为有之前工匠的基础,渐渐地,一件件器物在他手里被修复,重新派上用场。孙宝建在工艺上与时俱进,錾刻、镶嵌、贴花,再加上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创元素,创新研究出莲花钉、梅花钉等花钉,一件件受伤的瓷器,在他的手下,枯木逢春,再次绽放艺术的魅力。经朋友们口口相传,找孙宝建锔瓷的越来越多。

宝鸡大爷自学“锔瓷”手艺,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从宋代的建盏,清代的青花,民国时期的紫砂,到现代日用的茶器,近十年间,经历蜕变和重生的残碎器物,孙宝建锔过不计其数,他坦言,修复之后的器物不可能和原来一样,但锔过的器物却自有一种独特魅力,不可复制。

宝鸡大爷自学“锔瓷”手艺,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如何利用“金刚钻”完成瓷器修补工作的呢?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第二步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确定锔钉数量和位置;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刚钻打孔。以前的人们用金刚钻钻孔打孔,现在都是电动的钻头;第四步锔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

孙宝建说,有了裂缝,就用锔钉。有一块瓷器不在了,就要补缺。“包口、錾刻都是锔瓷手法。锔活里面看似简单好像就是一个锔钉,但是还有很多的手法在其中配合使用。”

宝鸡大爷自学“锔瓷”手艺,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宝鸡大爷自学“锔瓷”手艺,能破瓷重圆,滴水不漏

孙宝建说,随着社会发展,大家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瓷碗摔碎了可以换一个新的,锔瓷这门手艺也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隐去。“不仅守艺更要传艺。只要有愿意学的,我就愿意教。”

任昊是孙宝建的徒弟,学艺一年多的他说:“师傅教人从来都是倾囊相授,我也会一直学下去。”

孙宝建说:“我觉得修复后的器物在有了锔钉的加入后更具美感。因为锔瓷不仅是修复破碎的器物,更多的是修补一份情感。”

华商报记者李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