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郭行墓壁畫中擺剪刀手的人物
昨天,
介紹太原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唐代壁畫墓。
文中一幅幅精美的壁畫,
讓人驚歎。
其中,
幾幅壁畫中的人物引起網友關注:
這些或男或女的人物都有中指與食指豎起,
其餘手指緊握的“剪刀手”手勢。
現代人拍照,
經常用到的手勢,
居然出現在了唐代壁畫中。
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詫異。
有人考證,
最初的剪刀手就隻是一個字母V,
沒有任何意義,
為它賦予勝利寓意的,
是英國廣播公司一頻道總監維克多·德拉維利。
而真正讓它流行起來的,
是英國首相丘吉爾,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帶起了“剪刀手”風潮,
以剪刀手勢代表勝利(Victory)。
現在看來,
剪刀手的曆史絕非這麼“短”,
郭行墓中發現那麼多擺“剪刀手”造型的人物,
充分說明
它在大陸唐代時期就已經“流行”起來了。
(别認真,這是句玩笑話)
在現代社會,
“剪刀手”在拍照中很受歡迎,
開心快樂要比個耶,
幸福滿足也要比個耶,
“剪刀手”随處可見,
它代表人們追求歡樂的生活态度。
▲圖源:網絡
那麼,
郭行墓壁畫中的人物的剪刀手,
有什麼含義呢?
目前尚不可知,
但是一些考古愛好者認為,
這個手勢可能是
唐代人一個問候或請安的手勢,
在碰面時打招呼使用。
這些擺着剪刀手的神秘人物壁畫,
也引起了國外媒體的關注。
不久前,
在日本一檔節目,
還專門對此進行了報道。
▲報道截圖 圖源:MOJi辭書
接下來一起來看
郭行墓壁畫中的“剪刀手”都有哪些?
首先是位于東壁甬道北部的男侍圖。他的身體微微前傾,深目隆鼻,顴骨突出。頭戴黑色幞頭,身穿黃色圓領窄袖長袍,系黑色腰帶,上墜黑色飾物;腳穿黑色長靴。男侍左臂輕擡,左手食指和中指豎起,其餘緊握;右手執笏闆于胸前。
▼
▲男侍圖
還有位于西壁甬道北部侍女圖。她面向南側,體态豐腴,腹部微鼓。頭梳螺髻,額前貼三瓣花朵狀花子,内着白色圓領内襯,外套廣袖敞口襦裙,衣領、袖口處加黃色條帶,下穿黃黑色間裙,足蹬高頭履。侍女左手籠于袖中,曲于胸前;右臂輕擡,右手食指和中指豎起,其餘緊握。
▲侍女圖
在墓室的東、西兩壁南半部分繪有2幅演樂圖。其中,東壁的演樂圖上繪有四位侍女,北側第一位,面朝南,頭梳螺髻,額前貼花子,上身穿淡紅色敞口窄袖襦裙,圍紅色帔子,下身穿黃黑色間裙,足蹬高頭履,左臂輕擡、左手食指中指豎起,其餘手指緊握;右手持“T”形杖于身前。
▲東壁演樂圖(局部)
除此之外,在棺床的東、西、北三面還繪有8幅樹下人物圖,其中有4幅壁畫中的人物都擺着剪刀手造型。第1幅壁畫中的男子頭戴蓮花冠,身穿間色寬袖交領長袍,足蹬高頭履。目視地面,左手隐于袖中,右臂輕擡,右手中指和食指豎起,其餘緊握。
▲樹下人物圖 東壁南扇
第2幅壁畫中的男子頭戴梁冠,身穿間色寬袖交領長袍,足蹬高頭履。左臂輕擡,左手中指和食指豎起,其餘緊握;右臂擡起,右手隐于袖中,并握一環首器物。
▲樹下人物圖 東壁北扇
第3幅壁畫中的男子頭戴蓮花冠,外穿間色寬袖交領上衣,内着間色長袍。男子短髯,左手高高舉起、左手中指和食指豎起,指尖上部有雲氣;右手握一黑色小杯,并置于胸前。

▲樹下人物圖 北壁東3扇
第4幅壁畫中的男子有着八字須,絡腮胡,面帶微笑。左臂輕擡,左手隐于袖中;右手高高舉起,指向樹梢,食指與中指豎起,其餘手指緊握。
▲樹下人物圖 西壁北扇
看完之後,
您覺得這個手勢在唐代表示什麼意思呢?
留言告訴小編吧!
圖|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文/輯|山西晚報全媒體編輯 南麗江
稽核|方天戟
點選往期原創
山西古代壁畫
|眩暈的山西古琉璃|《金瓶梅》與山西
錯金鳥篆銅戈
. 妖姬傳奇|嵌玉琉璃帶鈎.魏文侯之歎
請按下面指紋關注